洪武三年(1370年)十一月大封功臣,朱元璋任命刘伯温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爵为诚意伯。参照明朝爵位制度,刘伯温的爵位位列公、侯之后,是级别最低得伯爵。
同时期受封的韩国公李善长则是六公爵之首(徐达、李文忠、冯胜、邓愈、常茂),而且是里面唯一的文人。论智力、谋略和功劳,刘伯温并不比李善长差,为什么不能入围公爵之列?
我们从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来分析,用四个字概括:又爱又怕。
刘伯温在谋略方面非常出众,早在至正二十年(1360)陈友谅攻破太平,双方态势交恶,是刘伯温率先提出“先灭陈友谅,再图张士诚”的战略方针,紧接着鄱阳湖水战逆袭陈友谅。从龙湾之战到救援安丰,刘伯温在军事上判断没有一次失误,稳坐明朝第一智囊的交椅。此后大明所有战事都有刘伯温参与,他提出的治国《时务十八策》更是给明朝建国奠定了牢固的基础。可以说有了刘伯温的助力,朱元璋的天下来的更容易。
按照正常思维,有这样的下属朱元璋应该很高兴,可除了高兴朱元璋心里更多的是畏惧。自己没有想到的事刘伯温能想到,自己想到的事刘伯温也能想到。面对一个比领导还聪明的下属,朱元璋怎么放的下心?更可怕的是刘伯温有点腹黑,至正二十三年(1363)二月,张士诚突然进攻安丰,红巾军得领袖韩林儿和刘福通被围困向朱元璋求救,刘伯温坚持让朱元璋撒手不管,虽然这个意见是最好的选择,可出于人道主义朱元璋还是选救人择。通过这件事刘伯温给朱元璋留下一个映像,这个人不太厚道。
刘伯温给朱元璋的提议只是性格使然,一会给大家解释。还有一个原因是朱元璋有严重的乡土情节,他对自己的淮西老乡非常信任,毕竟一起扛过枪,一起趟过雷。刘伯温毕竟是个外人,而且是能力特别强的外人。况且刘伯温是元朝旧臣,一个地主阶级出生的读书人,怎么能和朱元璋这类型的泥腿子彻底尿到一个壶里?结合身份、地位、观念、能力四个重要的元素,朱元璋主观思想里就排斥刘伯温,那么分封的时候自然会有所偏袒,心存打压。按道理不给公爵,侯爵总可以吧?可是偏偏封的是伯爵,而且伯爵里待遇最低的一个,那么只能说明老朱是故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