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北的社会人群体中,有一类人被尊称为“大哥”,大哥就是小弟们的头头,吱一声小弟要上,大哥还是小弟的守护神,小弟们起纠纷了要出面“平事”。平事能力是当大哥的关键!当大哥,必须不偏不倚。霸主,就是诸侯的大哥。
齐桓公二十三年,山戎攻打燕国。此时燕国外强中干,燕庄王差一点就跟周平王一样被蛮夷撵着跑。但此时的天下非彼时的天下,当上霸主的齐桓公绝不允许自己小弟被人欺负。
收到求救信的齐桓公带着大军开赴战场,志愿出征的齐国大军不吃燕国百姓一粒米,不拿燕国百姓一针一线。打跑了山戎后,齐桓公立刻带兵折返,生怕别人认为自己要占燕国便宜。真可以说是“事了拂衣去,深藏功与名”。
齐桓公把燕庄王感动的热泪盈眶,一路相送,送着送着就送到了齐国地界。可是按照礼法,只有天子来了诸侯才能出境相送,此时的齐桓公已经会盟诸侯,脸面比什么都重要。为了避免僭越之错,齐桓公当场就把燕庄王踏过的土地割给了燕国。
齐桓公能够被人尊重,最重要的就是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有了强盛的武力做后盾,霸主什么事都得管,蛮夷入侵要管,诸侯纠纷也要管,哪个不知天高地厚的对天子无礼更要管。
称霸第二条:维持秩序的担当。
春秋是一个讲究礼仪的时代。所谓礼仪,主要内容就是等级。从天子到诸侯,从诸侯到大夫,每个级别都有属于自己的仪仗。在古人日常乘坐的马车上,我们都能看出森严的等级壁垒。
古书中说“天子架六,诸侯架五,卿架四,大夫三,士二,庶人一”,架六、架五就是六匹马拉的车和五匹马拉的车。东迁后的周王室虽然实力不及几个大的诸侯国,但作为天下共主,身份依然很尊贵,天子的礼节不是诸侯王能享用的。
齐桓公三十五年,吭哧吭哧干了一辈子的公子小白已经成了白胡子老头。此时的齐桓公真的是功成名就,依靠齐国强盛的国力,齐桓公兢兢业业的维护着当时的国际秩序。为了彰显自己功勋,齐桓公召集诸侯会盟葵丘。葵丘之盟,周襄王不但免去齐桓公下拜之礼,还把只有自己才能享用的胙肉赐给他。受到特殊对待的齐桓公立刻就和普通诸侯不一样了,霸主二字名至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