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依靠吃番薯和玉米才养活大量人口,这种说法靠不靠谱(3)

2021-04-26 18:11     历史大学堂

在所谓的“盛世”背景之下,其实是严重的封建危机,首先由于明末的小冰河期实际上到了康熙末期才结束,所以大量的自然灾害在康熙朝层出不穷,到了乾隆时期也是有增无减,乾隆朝的黄河决口高达20次,永定河决口也有15次,“五月,潜江、酒阳等七州县大水。六月,南宫河水溢;云梦河水涨,高涌丈余,田宅尽淹,死者无算”此类记载是乾隆时期的常态,除了各类的自然灾害,乾隆时期的人祸也相当多。

我国古代经常出现的问题就是,人口增长,人地矛盾增加,进而爆发大规模的民变,乾隆末期的白莲教起义让乾隆朝花费了超过2亿两白银才平定,人口损失数千万,粮食危机更是遍布南方。

由于人口的快速增长,但是耕地面积的增长很小,于是乎人口的饥荒也是经常出现,以至于各地“抢粮”成了日常,“查乾隆七年之冬,八年之春,湖广、江西、江南、等处,抢粮之案,俱未能免,而江西尤甚。一邑中竟有抢至百案者。”在这种情况之下,救灾粮就成了最关键的东西,那么救灾粮食是什么呢?其实答案很简单:番薯、玉米、马铃薯等美洲作物。

在北方的山东等地,玉米是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在南方的江苏等地,一般是“多以隙地种之,无直鲁专植之盛”,但是由于这些粮食作物可以在山间大量种植,所以居住在依山地区的人口就可以大大增加产量,清朝的耕地面积因此大幅度增长。同时在四川等多山省份,玉米更是大为流行,所谓:“蜀中南北诸山皆种之”。正所谓:“玉麦……之类,贫民借以养生者,则处处产焉”。

在人口和耕地出现严重矛盾的情况之下,清朝在灾荒时期和产量低的地区大规模推广种植这些高产作物,这样就让清朝的老百姓出现了一种诡异的生存状态:“饿不死,饱不得”。因为高产作物一般不会突然绝收,所以清朝老百姓维持基本的生存是可以的,但是想吃饱基本是很难的,因为人口增加实在太快,所以“番薯,贫者以代粮,赖以备荒,其功尤巨”。在灾荒之年吃番薯成了很多人的共同记忆,所以说清朝靠番薯获得盛世的说法也就此而来。

所以说清朝的番薯和玉米等产量虽然不大,但是避免了大量人口在灾荒之年出现饿死的情况,让大部分人得以生存,降低了人口的死亡率,所以说清朝是番薯盛世某种意义上也是有道理的,但是并不是说清朝人大部分都在吃番薯,毕竟众所周知,南方吃稻北方吃麦,我国古代的主食从来都是五谷这一点是没有改变过的。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