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国家还推出了“相亲大会”。《周礼·地官·媒氏》规定:“中春之月,令会男女,于是时也,奔者不禁。”在西周时期,官府规定每年的春二月,要举办相亲大会,30岁未娶的男子和20岁没嫁的女子,都会被强制要求参加相亲大会寻找佳偶,其他年龄的也可以自愿参加,这就好比室外的“非诚勿扰。”
在古代,也有情人节,情人节也是寻找佳偶的一大好时机。欧阳修有言:“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在张灯结彩的元宵节,星光灿烂,佳人相聚。未婚男女结伴出行,借着赏花灯的活动顺便为自己物色对象。一瞬回眸,意中人指不定就在灯火的阑珊处。美景配美人,这叫未婚男女如何不心动。还有三月三上巳节,阴历三月三日春回大地,是踏春的好时机。在古代,上巳节的主要活动之一就是男女相会,即男女表达爱慕之情的“情人节。”在古代,未出嫁的女子待字闺中,不可随便出门,元宵赏花灯,三月三踏青为未婚男女提供了遇见意中人的机会。
但我国,一直都是男多女少,加上古代实行“一夫一妻多妾制”,广大单身男同胞要找到对象实属不易。为了进一步解决这一问题,国家限制官员纳妾,还允许“娶二婚、寡妇再嫁。”这也是古代为了解决人口问题开明的表现,在古代一直都是男尊女卑,尤其对女子的贞洁十分看重,讲究从一而终。在古代这种陋习下,朝廷为了解决结婚问题,对“娶二婚和寡妇再嫁”采取了积极的态度。还有战争胜利的俘虏分配给适龄还未婚的百姓。
国家催婚手段只有你想不到,没有国家做不到。在国家层面采用各种“催婚大法,”确确实实有利于解决“单身问题”,促进人口的增长。在宋代,政府出资鼓励贫困百姓娶妻,这样贫困人口也娶得起媳妇。在历史上,宋代也是“光棍”最少的朝代。在小农经济、常年战争的封建社会,解决了人口增长的问题,保障劳动力的充足,从而促进社会经济增长,有利于社会问题,维护统治秩序,巩固统治者的地位,这样也明白古代皇帝如此热衷于“催婚”的原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