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中被日本偷走的中国珍贵古籍下落之谜(4)

2024-01-04 07:22     搜狐

这批几经劫难失而复得的宝书,最终能回到祖国的怀抱,不但陈君葆感到欣慰和高兴,郑振铎得悉后也欣喜至极,因为他和朋友花了两年时间,历尽艰辛才收集到这些珍贵古籍,抗战爆发的这些年来,他一直对这些书的下落魂牵梦绕,挂念不已,现在找回来了,哪能不喜!而他对陈君葆这位从未谋面的远方朋友,自然也怀着感激之情。

3万册珍贵古籍回归中国虽然发生在1946年,但此事同样引起新中国领导人的关注。1955年12月20日,周恩来总理在北京中南海西花厅接见陈君葆、陈丕士等人时,亦当面肯定陈君葆对保护国家古籍的功绩。

事实上,陈君葆除了设法寻回古籍外,还协助过郑振铎在香港收购其他流失的国宝。

上世纪三十年代到四十年代,中国经历了八年抗日战争和四年的内战,不但经济遭受严重破坏,而且由于战乱,很多国宝都流失境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国家百废待兴,国家外汇短缺也可想而知。尽管如此,时任新中国文化部文物局局长的郑振铎经周恩来总理批准后,仍想方设法回收中国流失的文物,其中较突出而又鲜为人知的是一批古钱币。

1951年初, 郑振铎连续写了几封信给徐文垌先生。徐文垌是我国文物家徐森玉的儿子,曾就读北京辅仁大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解放前曾任上海市银行经理、广东省银行香港分行经理,是艺术珍品收藏家,也是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文化部为抢救流失海外文物而成立的“香港秘密收购小组”的负责人。

在信中,郑振铎指示徐文垌在香港组织一个小组,来主持收购一批古钱币,并设法托可靠之人进行,同时要求出面人有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古物鉴赏能力,以免买到假货或贵货,郑振铎在信中还说,这一出面人由胡惠春先生或陈君葆先生出任为妥。最后, 徐文垌找到了陈君葆, 陈君葆慨然应允,此后陈君葆佯称买家代表人,出面与卖家会商,最后成功地购得了这批古钱币,

这批古钱币共80箱,原叫价120万港元,经陈君葆出面商谈,最后以80万港元成交,为新中国政府节省了40万港元。以当年的币值,这无疑是一宗巨额交易,而更为重要的是,陈君葆为国家收回了一批重要宝物。而且,他以私人委托人的身份购买,可以避免卖家得知买家是政府后大幅提价。

收购古币,也是郑振铎与陈君葆继保护3万册善本古籍后,为祖国文化共同尽力的又一贡献,同时也增加了他们彼此间的互信和情谊。

此外,陈君葆还在香港设法购买到《四部丛刊》、《吕氏春秋》、《晋会要》、《王梅溪集》等罕本古籍,以及一些有价值的旧杂志、地方志等。其中,《晋会要》还是清末广东著名学者汪兆镛的手写原稿。1951年陈君葆发现这一原稿,就请他的朋友李绳毅先生以重金买下,通过郑振铎献给北京图书馆收藏。

1951年7月16日上午,通过文化部部长沈雁冰的事先安排,陈君葆利用他带领香港学生访京的机会,前往位于北海公园团城的国家文物局,拜会了局长郑振铎。两位神交12载的友人,终于第一次见面握手。

1955年12月,陈君葆还借陪同香港大学英籍教授访问北京的机会,将他珍藏的《东庄集》通过郑振铎转赠北京图书馆。该《东庄集》的作者吴宽是明代知名诗人、散文家、书法家,因此这本《东庄集》极具文物价值。为答谢陈君葆,郑振铎特别刻了一枚“水云楼主曾藏”的印章送给陈君葆,并在《东庄集》上加盖此印章,以示郑重。由此也可以看出,郑、陈两人之间高洁而优雅的交往方式。

郑振铎为中国的文化事业默默奉献了一生,为保护中国珍贵古籍,为保存中国的古文物作出了重要贡献。怎奈天意弄人,1958年10月17日,郑振铎在出国访问途中,因飞机失事,不幸离开人世。陈君葆得知此噩耗,万分悲痛之余,在香港《乡土》杂志上发表《悼念郑振铎先生》的文章,高度赞扬郑振铎对中国文化的贡献,认为他的去世,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极大的、无可补偿的损失,并希望郑振铎的文化功绩能永远留存。

而今,郑振铎与陈君葆都已离开了我们,他们救护国家珍贵文物的功绩以及在此过程中结下的真挚友谊,将永存世人心中。他们保护国宝的义举代表了一代中国知识分子的风骨。中华民族历尽苦难而不亡、饱受沧桑而依然生生不息的背后,有这些知识分子们的奋斗与牺牲、辛劳与汗水。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