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过《西游记》的朋友都知道,孙悟空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一看就是作者虚构的,但事实可没有那么简单,对于古人来说,他们写书绝对不能 " 随便编造、想到哪儿写到哪儿 " 更加不能 " 随便写 ",很多东西都要尽可能的隐晦,不然稍有不慎,人头不保。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早在《西游记》出现之前,民间就传说大禹的儿子启是从石头里蹦出来的,而且孙悟空所拥有的金箍棒就是大禹的灵阳棒;后来启抢了益的位置,而孙悟空自封为 " 齐天大圣 ",差点抢了玉皇大帝的位置。如此一看,大家还觉得孙悟空的出生真的只是作者凭空虚构的吗?而这个隐晦,仅仅是《西游记》中的冰山一角,此处不多作举例。
这么多年来,我国的史学家们都在对《西游记》展开研究,其中关于 " 孙悟空的原型 ",是大家研究的重点。
大文学家鲁迅认为,自从佛教进入了中国,印度的许多故事也传入中国,并且变得中国化,当年唐朝人李公佐就曾说过,孙悟空是淮涡水神无支祁(形似猿猴)演变而来的,所以孙悟空的原型是中国本土的。
但胡适立马提出了反对意见,他认为孙悟空的原型来自印度,比如古印度史诗《罗摩衍那》中就有一只神猴哈奴曼,这只猴子才是孙悟空的原型。二人的观点发生了激烈碰撞,久久不曾消停。
然而随着甘肃榆林石窟中壁画《唐僧取经图》的出土,答案似乎要浮出水面,只见唐僧的身后,站着毛发披肩、头戴金箍、牵着白马的 " 猴状 " 胡人,这位胡人极有可能是当年玄奘西行最困难时所收的胡人弟子石磐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