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又发现“新成员”:亚洲海岛上的“小矮人”(4)

2023-12-09 15:42     今日头条

裴树文介绍,在华龙洞发现的30多件人类化石大约属于16个古人类个体,其中完整度较高的包含了19件头骨和下颌碎片。

研究者在把化石从室外搬到室内仔细研究之前,还需要细致地修复、拼接、CT扫描和虚拟复原等,以获得较为完整的实体头骨、下颌骨和颅内膜。

这之后,还需要将不同部位化石的结构特征与其他古人类化石数据进行对比。在这项研究中,研究者将获得的化石与非洲、欧洲和亚洲更新世中期、晚期的直立人、古老型智人、早期现代人、尼安德特人以及现代人等进行对比。

已发表的研究通过分析吕宋人的牙齿大小,认为其体型变化也有类似特点。但要确证吕宋人是否有和弗洛雷斯人一样袖珍的身高,还须找到更多部位的骨骼化石。

前有弗洛雷斯人,后有吕宋人,科学家陆续在东南亚地区的独立岛屿上发现新人种的踪迹,这意味着东南亚可能是古人类多样性的摇篮。邢松表示,多样性越来越丰富,考古学家和古人类学家有越来越多的新发现,这“完全有可能”。复原第一手资料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裴树文告诉《中国科学报》,在古人类研究领域,如果原创性研究不能在文章中体现出第一手资料,说服力便会大打折扣。裴树文的研究领域之一是中更新世晚期的东亚古人类演化。4月29日,他与该所研究员刘武、吴秀杰等人关于安徽华龙洞中更新世人类化石的研究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以这项研究为例,可以一窥古人类学家和考古学家的工作流程。

研究者发现,距今大约30万年的华龙洞人类化石标本,呈现出与东亚中更新世直立人、更新世晚期人类及现代人类相似的混合特征。华龙洞人类头骨有一系列与周口店等东亚更新世中期人类一致的原始特征。

裴树文表示,除了用铀系放射性元素测定人类化石的年代,研究者还运用形态学手段,对出土哺乳动物群的构成和演替进行分析,以了解古生态环境状况,以及古人类与古动物之间的依存关系。通过技术类型学分析手段,则能够了解早期人类如何以石器为工具进行生产和生活。科学家在室内还可以通过三维扫描等手段,对石制品和带有各类痕迹的骨骼标本上蕴含的人类行为信息进行分析。

“我们的研究发现,对质地较好的燧石结核,古人类会采取锤击法进行剥片和加工,而针对石英原料则采取砸击的方法,反映出多样化的适应策略。”裴树文表示,不仅是人类骨骼化石本身,其所处环境的动物化石和石器化石对研究者复原早期人类的生存途径也很有帮助。

裴树文介绍,评价一项古人类学的原创性研究,最重要的衡量标准是其研究材料的质量。“文章重要的亮点,是人类化石的发现。”

频道热点
更多
今日关注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