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从试飞到真正形成战斗力仍有一段漫长的路要走。大型无人机的控制链、安全冗余和通信中继要求极高,尤其是远程作战中对卫星链路的依赖,将成为潜在弱点。一旦通信被干扰或卫星中断,平台的自主能力就成为生死关键。此外,这种巨型无人机的维护与部署也极为复杂,需要大型跑道、封闭机库与专用维护体系,其成本与后勤压力不可低估。更重要的是,隐身突防并非万能,在周边密集的防空体系下,若缺乏电子战与远程情报支援,仅凭隐身难以确保突防成功,因此未来必须依托完整的体系作战。
从更宏观的视角看,这次无人飞翼的成功试飞,标志着中国空军正在从"防御型空军"向"进攻型空军"转型。长期以来,中国的远程打击力量主要依靠轰-6K与巡航导弹,打击范围虽远,但载弹量和突防能力有限。而隐身飞翼无人机的出现,将为中国提供一种全新的作战工具:它能在不暴露飞行员风险的情况下,深入敌方纵深实施远程打击,也能在体系内作为隐身支撑节点,为未来的空中作战提供更多可能性。
可以说,这架巨型隐身无人机不仅是一次技术上的突破,更是战略思维的体现。它象征着中国空军正在迈入一个更高层次的作战阶段--隐身化、无人化与体系化的融合时代。尽管这款"无人版轰-20"距离量产和全面服役仍需时间,但其意义不亚于轰-20本身。它让世界看到,中国不仅能造出隐身轰炸机,更能将人工智能与自主控制技术融入战略空军体系。未来,无论是真正的轰-20,还是其无人衍生型号,都将共同构成中国远程打击体系的双翼,支撑起新时代的战略空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