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还是太心软了,放松了对西方出口限制,就这么被荷兰拿捏?

2025-11-06 14:49  头条

前段时间,中美元首会晤刚结束,美方就宣布暂停9月29日推出的"50%穿透规则"一年。

大家都以为全球经贸关系要缓和,没想到荷兰转头就给了个"惊喜"--高调确认对中国安世半导体广东工厂断供晶圆。

说实话,荷兰这波操作真让人摸不着头脑。明明中美都开始休战了,它却非要跳出来当出头鸟。更有意思的是,荷兰给出的断供理由是"中方未遵守付款条件",这话听着就站不住脚。

11月2日凌晨,安世中国直接发声明打脸:不是我们欠荷兰钱,是荷兰反过来欠我们10多亿。

谁都看得出来这理由就是个借口。荷兰真正的心思,其实早有苗头。

2020年,中方就全面完成了对安世半导体的收购,这家荷兰企业早就成了彻彻底底的中企。之后几年,安世欧洲工厂生产的汽车芯片,大部分业务都放到了中国工厂做。

本来这是双赢的事,没想到荷兰转头就忘了情分。

2025年9月底,美国推出"50%穿透规则",荷兰像是收到了信号。它立马动用国家力量司法干预,强制接管安世中国,换了CEO不说,还停发工厂薪资,甚至禁止安世中国出口国内生产的产品。一系列操作下来,明眼人都知道,这就是冲着遏制中国半导体产业来的。

断供不是突发,是蓄谋已久的打压

荷兰的断供其实早就开始了。

10月26日它就悄悄停供了晶圆,却等到10月31日中美元首会晤后才高调宣布。

本来想搞个"出其不意",没想到安世中国早有准备。安世在声明里说,公司有充足的成品和半制品库存,足够满足到年底甚至更长时间的订单需求。而且新的晶圆产能正在加紧验证,明年就能无缝衔接。

这波回应可以说是相当稳了。本来荷兰想釜底抽薪,让安世中国停产,进而扰乱全球汽车供应链。

毕竟安世的汽车芯片在全球市场占比不低,一旦停产,后果不堪设想。大众汽车之前就透露,库存只能维持三周,宝马、奔驰的新能源生产线也快撑不住了。

福特更是直接急了,放话要追究荷兰政府责任,保留索赔的权利。

搞不清荷兰是怎么想的,一个除了光刻机几乎没什么存在感的国家,非要跟着美国掺和打压中国的事。它可能觉得能占到便宜,却没考虑过后果。

荷兰的阿斯麦公司,之前就因为对华出口限制,市值蒸发了好几百亿欧元。现在又这么一闹,全球企业谁还敢放心和它合作?

更让人不齿的是,荷兰这行为还开了个坏头。

如果它这次得逞了,说不定有更多国家会学样,到时候3000多家中国海外企业都可能遭殃。说实话,荷兰这种无视国际规则、搞政治胁迫的做法,根本就是在自毁信誉。

本来想跟着美国捞点好处,没想到美国转头就和中国达成了共识。荷兰这下里外不是人,却还不死心,非要硬扛到底。这背后,恐怕少不了美国的暗示。

APEC会议期间,美方财长还在吹嘘关税战的"胜利",鼓动西方国家效仿,遏制中国出口商品。如此看来,荷兰不是被美国洗脑了,而是心甘情愿当马前卒。

中方反制有底气,长期斗争早有准备

安世中国的应对,给所有中企做了个好榜样。

面对无端打压,不卑不亢,用事实说话,用实力反击。其实这不是中国企业第一次遭遇这种事,之前安世收购英国NWF公司后,就被英方强制要求剥离86%的股权。类似的案例还有不少,这也让我们明白,西方某些国家的"强盗本性"从来没变过。

好在中国早就有了应对准备。

法律层面为企业维权提供了坚实保障。

产业层面,国内晶圆产能一直在升级,不少企业都在加紧布局,就是为了打破对外依赖。安世中国能这么快找到新的产能替代,也离不开国内产业的支持。

荷兰的打压看似来势汹汹,实则不堪一击。它以为断供晶圆就能拿捏中企,却忘了中国企业的韧性有多强。安世早就料到荷兰可能会出阴招,提前备好了库存,还加速推进新产能验证。这种未雨绸缪的准备,才是真正的硬实力。

并非明智之举的是,荷兰为了迎合美国,不惜牺牲自身利益。它可能没意识到,现在的全球供应链是相互依存的,打压制裁从来都是双刃剑。

你断供别人的同时,自己的企业也会受到影响。阿斯麦的市值下跌就是最好的证明,没有中国市场,荷兰半导体产业很难独善其身。

毫无疑问,未来的科技竞争还会很激烈。中国企业不能有任何幻想,必须做好长期斗争的准备。供应链自主可控不是一句空话,只有把核心技术握在自己手里,才能在各种打压面前立于不败之地。安世中国的案例已经证明,只要企业有准备、国家有后盾,任何打压都打不垮我们。

荷兰这波操作,最后傻眼的只能是它自己。违背时代潮流、搞单边主义,注定不会有好结果。中美都在朝着缓和的方向努力,荷兰却逆势而行,不仅没能打压到中企,反而让自己成了国际笑柄。

说到底,国家的强大才是企业最大的底气。随着中国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提升,任何想遏制中国发展的企图,都只会是徒劳。荷兰的断供闹剧,不过是中国发展路上的一个小插曲。

未来,中国会继续坚持开放合作,同时也会坚决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任何挑衅都不会得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