菲律宾彻底傻眼了,黄岩岛保护区获批,中国在南海,立了个“新规矩”

2025-09-15 14:27  头条

9月10日,国务院批复同意新建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特别是国家林草局公布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面积、范围和功能分区后,这一举措引发广泛关注。根据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公布的规划,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基本情况:黄岩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位于海南省三沙市,面积3523.67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1242.55 公顷,实验区面积2281.12公顷,主要保护对象为珊瑚礁生态系统。面积达35.23平方公里,占黄岩岛面积的五分之一。

整体来说,核心区禁止一切开发,实验区有限开放--这种梯度管理,既符合国际生态公约,又强化了中方实际存在。

黄岩岛虽小,却牵动全局。它位于中沙群岛东部,是该群岛唯一露出水面的环礁,扼守南海与太平洋间的要冲--巴士海峡。全球40%的国际贸易和60%的油气运输需经此通道,其战略地位不亚于马六甲海峡和霍尔木兹海峡。

长期以来,部分菲律宾渔民和组织在政府背景的支持下,频繁擅闯黄岩岛海域进行非法捕捞,并缺乏环保意识。他们在泻湖内倾倒生活垃圾等行为严重污染了海水,其采用的拖网作业方式严重破坏了珊瑚礁生态系统,仅2023年,菲律宾军舰在黄岩岛的非法捕捞活动达127次,毁坏的珊瑚礁面积超过5平方公里。,甚至还移植外来物种,对当地的生态平衡造成了极大损害。

如今,黄岩岛正式设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标志着该区域进入了严格的法律监管时期,任何破坏生态的行为都将依照法律受到严厉惩处。过去,海警部门面对菲律宾船只时,大多只能采取"驱赶"的方式应对,而现在则可以依据法律展开执法行动,包括抓捕违法人员、进行审讯并追究其刑事责任。这一举措不仅让中国在舆论和道德层面占据了有利位置,也进一步增强了中国在该区域执法的合法性与权威性。

过去,菲律宾时常恶意炒作"中国企图对黄岩岛进行军事化部署"这一不实话题,妄图以此为契机,拉拢美国并借助西方舆论的力量,向中国施加压力。

然而时过境迁,如今中国在黄岩岛设立了自然保护区,这一举措恰似一记重锤,从正面彻底击碎了菲律宾的无端指控。自然保护区,其本质核心在于开展生态保护工作以及推动科研合作交流。中国此举,一方面充分彰显了自身作为负责任大国的良好形象,展现出对生态环境保护与国际合作的重视与担当;另一方面,也向国际社会传递了清晰且积极的信号:中方在黄岩岛的行动并非所谓的"扩张",而是在用心"守护"这片海域的生态与和平。

更高明的是,从保护区示意图能够看出,并非黄岩岛全域都被纳入保护范畴。尤其像北岩、南岩这类海拔相对较高的礁盘,并未被划进保护区之内。这一情况表明,未来在黄岩岛仍留有适度开展吹填作业与进行建设的空间。换言之,中国不仅没有舍弃在黄岩岛的长期规划与布局,还为日后"伺机而动开展建设"预留了灵活操作的空间。

保护区的设立,并不意味着黄岩岛永远保持"荒礁"状态。未来待时机成熟,或许会推进北岩与南岩区域的陆域造地工程,同时启动土壤生态修复与植被重建项目。唯有实现陆域生态空间的大幅拓展、植被覆盖率的稳步增长,方能为各类野生动物及鸟类创造更优的栖息与繁育条件。

在完成生态基础修复后,需系统布局四大功能性保障基地:其一为渔民生产作业保障基地,其二为海上治安防控勤务基地,其三为海洋生态动态监测站,其四为热带海洋科学观测研究站。各基地应构建标准化设施网络,涵盖环境质量监测系统、生态保护专用设备、物种多样性维护装置,以及人员长期驻守所需的综合生活保障设施、物资运输专用码头等基础设施。同时需按规划部署水上巡逻机编队、多普勒气象监测雷达、分布式能源供应站、海水淡化综合处理厂等专项技术装备。

黄岩岛设立保护区或许尚处于试点探索阶段。此前,中国发布了关于仁爱礁的生态调查报告,报告明确指出,菲律宾方面搁置在仁爱礁的破旧船只因长期锈蚀,不断有油污泄漏,对周边海域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

倘若未来在仁爱礁规划设立自然保护区,那么清理这艘破船就有了合理且正当的契机。从环保层面入手,以保护海洋生态环境为出发点,既能有效规避"直接引发军事冲突"的潜在风险,又能实现"清除菲方在该区域的非法存在"这一目标。从黄岩岛保护区的相关举措来看,这无疑是一次成功的实践探索与经验积累。

可以说,这一举措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一方面,它进一步理清了管理权归属,有力强化了我国对黄岩岛的主权;另一方面,也为我国在黄岩岛开展陆域吹填工作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