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大家都开始盯着银行的公告看?大家怕利率再降。银行以前每年都有点利,感觉钱还能长大。现在看了一眼都没啥变化,心里不是滋味。突然存款利率降了,有人很慌。这次三年定存降到1。25%,五年只剩1。3%。手里存点钱,不如以前值钱。100万做五年,收回来的利息,甚至不够孩子学费。对普通人来说,这压力特别实在。
定期利率下调成了现实!
今年5月20日,六家大银行集体宣布降息。三个月定存调整为0。65%,半年变成0。85%,一年期0。95%。两年期1。05%。三年1。25%,五年1。3%,而普通活期存款的年利率只剩0。05%。有些邮政储蓄银行利息稍高一点,比如半年期达0。86%,一年期0。98%。和过去比,存钱的吸引力变低。
全国股份制银行跟着也降了。有三家银行利率同步,全都在往下走。其他银行估计没几天也会跟进。利息越来越低,大家心里都很清楚。
银行利率看着降,物价却反着涨。以前说存钱就是稳稳的,有点利息就安心。现在就算存了大额的,也很难跑得赢CPI。以前有人拿存款利息补贴生活,买点东西。现在发现,存100万利息都买不起以前买的东西。
现在各家银行的利率看着差不多。工商、建行、农行、中行、交行,三个月都是0。8%,半年1%,一年1。1%,两年1。2%,三年1。5%,五年1。55%。但邮政储蓄高了一点点。一年1。13%,其它和上面五大行相同。这些银行门店多,服务方便,反正谁都能找到一个离家近的。
银行利率稳定了,但大家手里钱越来越没有安全感!
想让钱赚到点利息,还得另谋出路。很多普通人开始琢磨分散存钱,不光只存银行。有人往几家银行分,不在一棵树上吊死,每个银行不超过50万。这样就算出问题也能保险赔付,不至于损失大。
有些人转向国债。国债三年期有2。5%,五年2。7%。利率比银行高,提前用钱还能转手。不用担心本钱亏损很多,中老年人最喜欢这样的稳妥方式。大额存单也成了富人心头好。20万起步,利率能比普通定存多些,比如三年2。8%。手上有点积蓄的人,愿意选择这样产品。
城商行、农商行为了吸引资金,利率也开得高。三年期2。9%的也有。只是大家小心一点,不敢全押一家银行。一般分几家,每家不超过50万,也不用愁赔不了。
很多人关注理财产品。货币基金比较热,年化收益2%左右。用着方便,钱进出自由,是短期闲钱的选择。纯债基金一年内收益有时候能到3%-4%。风险不大,不过也有小范围波动。市场好时收益多一点,市场差时也会暂时亏点。
中小银行利率高,但大家都怕风险。
结构性存款浮动利率,有的挂钩黄金价格或外币利率,安全一点的本金有保险,预期年收益在1。5%-3。5%左右。这样产品适合不喜欢冒险的人。本金重大,收益看市场变化,多赚少拿总归不输本金。
降息趋势越来越明显,储蓄难,投资难--很多家庭变穷的速度加快了。再加上物价不停上涨,存款利息追不上生活花销。原来以为有备无患,现在看什么都是左手进右手出,根本没有余钱剩下。
每次银行降息都成了新闻。有的人焦虑,也有人无所谓,但钱越来越容易贬值,大家自己心里最清楚。尤其近两年,利率三番五次下调,工资不涨,支出却比去年多。市面上的弹性理财产品,收益一般,风险也不是没有。
看着银行大厅里的人还挺多。柜员解释利率的时候,大多数人一脸迷糊。大家想找点安全点的理财工具,可选择太少。有存款保险,也只能护住本金,利息拿到手怕连通胀都挡不住。
银行利率一降,很多人不愿意把钱长期存着,开始用"短存长投"方法。很多时候三个月、半年,或者一年为期限,不碰三年五年,怕被长期套牢了。家里有孩子的,更舍不得压住钱,学费、生活费、突发支出都得考虑。
普通人没本事选基金产品里那些生僻的品种。有收益,怕风险;挑稳的,人家利率又低。找黄金、国债、保险,最后还是拿不定主意。经济形势变动大,大家都打小算盘,把鸡蛋分开放、时刻留一手。
保险公司推新产品说能分红,能保值。但有的人怕长时间锁资,拿出来还赔手续费用。基金经理说买债基不错,结果朋友试了下,刚买就亏点钱,更加忐忑。
账户余额一天比一天少!
专家说资产要多元配置。有不少人分开投资,一点存银行,一点买国债,再一点买理财产品。就算这样,每年能赚的收益其实也就那样,想回血很难。
找高收益产品也是大家想法。结果收益越高,风险也越大。市面上传高利率的理财,不是伪装成基金,就是暗中藏着本金损失。被坑过的人都学得乖了,能不信广告就不信。
现在存一万一年能拿多少利息。现在银行存款利率整体往下调,不同银行、不同存期利率不一样。就拿一年期定期存款来说,大银行的利率大概在1.2%-1.4%之间,存一万一年利息就是120-140元;中小银行能稍微高一点,大概1.6%-1.8%,存一万一年利息就是160-180元。要是存三年期、五年期,利率能比一年期高一些,但也比以前降了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