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定调,解释微信接入DeepSeek
首先,快速接入DeepSeek证明腾讯内部对AI的关注度其实非常高,并不像外界理解的一样佛系。去年底ima上线之时,有人说这又是团队刷KPI的作品。我们目前尚不能直接确认这款产品会走到最后,但从腾讯的动作来看,ima等产品一直在跟踪AI趋势进行迭代,多少能反映对产品的态度,以及用户需求的关注。
此外,元宝、ima等产品其实在部分功能上有重叠,而这能验证用户现阶段到底会用AI来干什么--尤其是在腾讯生态、微信生态之内,用户会怎么利用微信的内容,又有哪些可能的改进和发展空间。微信搜索接入DeepSeek,首先关联上的也是内容相关的心智。这一点,就类似于小红书对AI搜索的测试。
微信和小红书都具备国内领先的、闭环的内容生态,只有它们自己掌握着最佳的利用方法。而微信的规模显然更大,是真正的全民级机会。当前的测试,可以借势将AI的一部分心智锁定在微信上。DeepSeek吸引的大量新用户可能最后还是会因为没有AI刚需而流失,但微信的用户即便现阶段对AI不感兴趣,也始终还是微信的用户,未来有可能被其他方式激活。
其次,微信作为真正的国民级应用,在C端的影响力是独一份的,作为应用入口的价值也是无可匹敌的。小程序就是一个例子。所以,当微信开始逐步接入DeepSeek等AI功能,既标志着AI全面进入了抢抓产品和应用的阶段,又可能预示着部分竞争对手的机会已经接近流失。
Bernstein在研报中是这么说的:"腾讯用户行为数据的独特性等生态资源,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它引用的数据显示,微信在没有接入DeepSeek之前,每天的搜索量大约是6亿次,百度每日的搜索量约15亿次,而抖音接近25亿次。从收入上看,微信2024年相关的收入不到10亿元,而百度和抖音都超过600亿元。
这组对比的长远意义可能并不在于微信本身的商业化货币化,因为它对此一向克制。关键是微信将可以借AI进一步激活生态的价值,关联到其他产品,比如小程序、视频号或者电商。
紧接着,由于用户的时间永远是有限的,AI应用又依附于现有互联网生态,当微信提供的功能和体验足够完善,其他产品必然无法靠一些重复的特性获得用户青睐。市场的隐形淘汰其实在微信入局时就已经展开。现在的微信搜索还没有充分利用好微信平台的内容生态,但当我们讨论AI在C端、在端侧的发展时,腾讯和微信必然不会缺席。所以难怪有用户这样形容最近的AI追逐战:梁文锋携开源DeepSeek掀了AI的桌子,张小龙用AI
最后,DeepSeek之所以这么快被腾讯和微信选中,市场流传的一种观点是,早期大模型拼参数拼性能时期,AI技术倾向于很快"落伍",无法进入应用。现阶段DeepSeek的开源和相关技术路线成本足够低,试错也不要紧。这就像苹果同样不急于跟随AI概念一样,坐拥一个好的平台,不需要像初创产品一样从一开始就"卷",是一种天然的优势。
而从二级市场角度看,相关应用的爆发除了利好腾讯这样的站在舞台中央的公司之外,对算力等产业链上的其他生态位,也依然是利好的。因为想要在事实上提升应用体验,还是有更多的卡、更多的调试,是最直接的方法。并且,DeepSeek等推理模型的能力越是强大,用户要接受一个新的应用时,就会期待这个应用的水平超过模型本身要更多。综合来看,AI创新的限制既在解除,又在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