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许与中方合作,美国不装了,外交部回应一针见血

2025-09-15 10:42  头条

美方先是口头威胁不准和中国合作,紧接着对一批中美洲国家公民及其直系亲属祭出签证限制。通道说关就关,理由是反制中国对中美洲的腐败影响。话音刚落,中方的回应立刻跟上,点名批评直戳要害。

最近美方高官对外放话要盯住与中国合作、破坏法治的中美洲人士,连带家属一起限制入境。美国国务卿鲁比奥也出面呐喊,调门一致。

看似法治反腐的旗号,实则是把区域合作往政治上拽,把签证当作敲打工具。签证本该是促进交流的桥,现在却被拿来当棍。

为什么偏偏盯着中美洲?那里被美国长期当作后院。多年来美国习惯在这片地盘上说了算,外交、经济、安全一把抓。

可近十年局面变了:越来越多的中美洲国家开始同中国谈合作,港口修起来、道路铺开来,电站、通信、医疗设备一项项落地,贸易多了,岗位也多了。

对这些国家来说,和中国做生意不是站队,而是找发展。效果看得见,旧秩序就坐不住。

于是美国就用一种熟悉的动作:把对手抹黑成腐败影响,再把正常往来扣上破坏法治的帽子。

真要说证据,美方给了吗?没有名单,没有具体案情,更没有司法判决。空喊腐败,就是希望观众凭印象下结论。可合作项目都是摆在台面上的,招投标、融资结构、施工进度、社会效益,不难查,也不靠传。

相反,外界对美国在拉美地区的黑历史并不陌生,干预、施压、换届时的帮忙,每一次都留下足够多的报道与档案。现在把莫须有的罪名捆在中国身上,像极了贼喊捉贼。

再看这次措施的手法,以本国国内法为依据,去处分别国公民,还一口气把直系亲属也圈进来。它破坏的是国际交往最基本的互信:今天你能因为政治立场卡我的签证,明天就能因为商业决定卡我的家人。

这样的示范一旦做开,全球流动都会受伤。中美洲国家的普通人最先承受:孩子求学、家人探亲、企业出差,凭什么为一张政治清单买单?

中方的回应并不绕弯,外交部发言人林剑点破了三层意思:对正常交流指手画脚,缺乏对中美洲国家的尊重;恶意指控没有事实基础,反映出根深蒂固的冷战思维;动辄胁迫外交,既伤双边关系,也伤地区稳定。

用词并不夸张,因为这不是第一次见,过去几年,从芯片到供应链,从经贸到人文,美国习惯在规则名义下画线划圈,喜欢的就叫伙伴,不喜欢的就扣威胁。可一旦放到公开检验里,许多红线经不起推敲。

该问一的是中美洲各国怎么想?他们看重的是能不能带来增长能不能改善民生。基建项目通车了,农产品能更快出海了,旅游业活起来了,这些都是货真价实的变化。更何况,与中国打交道的基本原则是清清楚楚写着的--平等、互利、开放,不强买强卖,不设政治先决。

对于财政吃紧、产业单一的小国来说,多一个合作伙伴就是多一条路。别人的门开开合合,你凭什么让人家永远只盯着你一家?

把家属拉进制裁名单,还容易伤到谁?企业的合规部门、大学的招生办公室、跨境团队的HR。所有人都要去猜红线,都要去查名单。合约要不要延期?学生要不要换校?航司要不要调整航线?行政成本一层层叠加,最后变成一个个具体机会的消失。这类政策不是零成本的政治表态,它会降低整个地区对美国制度的可信度。长远看,失去的是软实力。

把视线再拉远一点,中美洲国家不是棋子,有自己的议会、媒体、工会和选票。合作项目行不行、价格合不合理、就业带动够不够,社会会评价、反对派会挑刺、政府会被质询。任何公开的公共合作,都要过这几关。美国这种行为不仅粗暴,也低估了当地社会成熟度。实际上,越是这样的外压,越容易激起反弹心理。

再说签证不是奖惩簿,它是通向世界的一扇门。把门当锁,长期看只剩疏离。今天是中美洲,明天可能是别的地区。一个动不动就拉名单的大国,会让更多国家看清嘴脸,开始寻求教育合作替代、投资来源做分散、技术路线多条腿走路。

外交不只有软硬两招,还有尊重。你尊重别人的选择,对方才会把你的利益放在心上。你把人当成后院,人家就只想翻墙。中美洲国家与中国越走越近,本质为的是更好的市场、更稳的基础设施、更实的民生回报。换句话说谁能带来实打实的收益,谁才有话语权。

这件事会怎么发展要看中美洲国家自己的态度,是被吓住,还是会继续按自身利益推进合作。还有就是美方能不能放弃孤立封闭中国的老路,不再胁迫外交,回到公平竞争的轨道。

零和的对抗思维早就落后了,美国如此一意孤行,妄图开全球化的倒车,最终的结局一定会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