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的"各个击破"战术正在显效。他于4月2日启动"对等关税"政策,对欧盟、日本、韩国等分别设定20%-25%的惩罚性税率;4月10日又抛出90天暂缓期,将关税暂时降至10%,但明确威胁7月9日恢复高税率。这种"最后通牒"式施压,迫使严重依赖美国市场的国家在倒计时中仓促妥协。越南与柬埔寨的"投降",本质是经济结构脆弱性在霸权胁迫下的暴露。
更深层的危机在于全球产业链的被迫迁移。越南接受40%转口税,相当于主动切割部分与中国产业链的共生关系。中企在越南的工厂曾为当地创造大量就业和税收,如今这一互利模式遭遇重创。若其他国家效仿越南设置转口壁垒,全球制造业版图可能被迫加速重组。柬埔寨的妥协则凸显了单一出口导向型经济的风险--当近40%出口押注单一市场时,国家谈判力必然大打折扣。
贸易(资料图)
随着7月9日最后期限的逼近,更多国家或将步越南、柬埔寨后尘。但这两个东南亚国家的"投降"协议,本质上是用主权让步换取短暂喘息。尤其越南引入40%转口税的行为,相当于默许美国将贸易战战线延伸至第三方。
更具历史讽刺的是,当美国在东南亚挥舞关税大棒所向披靡之际,其对华政策却悄然显露微妙转向。这种看似矛盾的态势,恰恰揭示了特朗普政府贸易战略的核心逻辑--对产业链薄弱的小国极限施压,对体系性大国则维持斗而不破。
全球贸易秩序正在经历一场静默的重构:强权逻辑碾压小国,而大国博弈的棋局仍悬于一线之间。贸易战的真正代价,最终由产业链最脆弱的参与者们被迫签下自己的名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