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准反击菲律宾?美对华威胁“动武”

2025-10-20 09:24  头条

美方不许中方对菲律宾的挑衅行为作出正当回应,甚至公然发出"动武"威胁。话音刚落,中方仅用两句话,便揭穿了这场精心编排的闹剧。

美国国务院近日发表声明,指责中国在南海使用水炮并撞击菲律宾船只,声称中方行为"破坏地区稳定",并再次搬出《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暗示其适用范围可覆盖南海菲方公务船只。

这一表态,无异于为菲律宾的冒险行为开具"空白支票",同时试图捆绑地区局势,将维权与侵权的本质对立,扭曲为"大国欺凌小国"的叙事。

究竟是谁在南海制造风险?谁在破坏稳定?

冲突甫一发生,美方便迅速启动舆论机器。其国务院发言人与国防部长在不同场合异口同声,将中方依法依规的海上执法行动污名化为"胁迫行为",却对菲方船只携带违规建材、擅闯中国主张水域的事实视而不见。

美方所强调的"和平解决争端",实质是只许菲方挑衅,不许中方反击的单方面逻辑。这种将盟友特权凌驾于国际法之上的做法,暴露了其根深蒂固的霸权思维。

面对美方不实指控,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林剑在10月15日的记者会上作出清晰回应。他首先明确指出,菲律宾才是真正的"肇事方"和"地区稳定的破坏者",一举揭穿其扮演"受害者"的虚假叙事。

随后,中方出示了包括现场视频、船只坐标、物资清单在内的一系列确凿证据,将事实真相完整呈现于国际社会面前。有理有据的回应,不仅驳斥了不实指控,更将问题的焦点引向幕后--美方不顾事实、煽风点火,才是南海和平稳定的"最大风险源"。

美国试图将《美菲共同防御条约》这一历史遗留的军事协定,包装成可随时启用的"动武许可证"。其刻意模糊"武装攻击"的界定,将非军事摩擦也纳入共同防御的触发条件,实则是为菲律宾的侵权行径提供法理背书。

这种选择性的法律工具化操作,与其在国际事务中一贯标榜的"基于规则的秩序"形成鲜明对比,彻底暴露其"合则用、不合则弃"的双重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美方在极力放大条约威慑的同时,却有意忽略其中关于启动防御条款需"依宪法程序"并"向联合国安理会报告"等限制性规定。这种机会主义的条约解读,不仅无助于争端解决,反而可能因误判引发连锁反应,将地区国家拖入不必要的对抗。

言辞威胁的背后,是实实在在的军事部署。伴随着外交施压,美军在南海的军事存在显著加强。"里根"号航母战斗群频繁开展演训,P-8A反潜巡逻机持续抵近侦察,在菲律宾新建的军事基地也在快速推进。这些动作意图十分明确:通过军事前沿存在,为外交威胁提供实力支撑,试图以压促变。

面对美方的步步紧逼,中方的回应沉着而坚定。外交上"任何威胁都是枉费心机"的宣示,背后是强大的国防实力和完整的战略体系。

解放军在南海开展的实战化演练,海军、空军、火箭军等力量的协同行动,清晰传递出中国有能力、有决心维护国家主权和海洋权益。

这种回应并非情绪化的对抗,而是基于实力的战略冷静,是对等、可控的反制与威慑。

不许反击菲律宾,美威胁对华"动武",话音刚落,中方回了两句话

在坚决反制挑衅的同时,中国始终未关闭对话协商的大门。与东盟国家持续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正是中国倡导地区国家通过自身努力、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务实举措。

这一"双轨"思路,既展现了捍卫核心利益的坚定,也体现了维护地区合作大局的担当,与某些域外大国煽动对立、制造分裂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从本质上看,美国重新炒作《美菲共同防御条约》,是其"印太战略"在地缘博弈中的具体体现。其根本目的,并非真正关心地区国家的利益,而是通过制造可控的紧张,牵制中国发展,维系自身日益受到挑战的区域主导权。

这种做法,实际上是试图用冷战时期的同盟体系,来锁定和制约一个动态发展的亚太,违背了地区国家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主流意愿。

南海是地区国家的共同家园,不应成为地缘博弈的角力场。亚太的未来,应建立在平等、开放、包容的新型区域安全架构之上,而非被外部强加的军事同盟所绑架。

历史已经并将继续证明,任何企图在地区制造分裂、挑起对抗的行径,都不得人心,也注定不会得逞。只有尊重事实、遵守国际法,坚持由直接当事方通过对话协商解决分歧,才是维护南海和平稳定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