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9月9日,中国国务院批复同意建立黄岩岛国家级海洋自然保护区,覆盖面积达3523.67公顷,核心区1242.55公顷,主要保护珊瑚生态系统。这一举措强化了对岛礁的管辖,菲律宾外交部次日即发表声明,称其为非法占领企图。
菲律宾国内局势也颇为动荡,9月中旬,马尼拉街头爆发大规模抗议,数万民众针对政府腐败案游行示威,焦点在于洪水工程资金挪用,涉案金额巨大。示威者堵塞主要道路,警方使用水柱驱散,逮捕行动导致多人受伤。马科斯政府支持率下滑,政治压力山大,这种内部困境往往促使其转向外部议题转移视线。
9月16日凌晨,菲律宾组织10余艘公务船,从不同方向非法侵入黄岩岛领海。中国海警局新闻发言人甘羽表示,菲方不顾中方劝阻和警告,执意推进。中国海警依法采取喊话警告、航路管制、水炮喷射等措施。其中一艘菲方3014号公务船故意冲撞中国海警船,导致双方船体擦碰,菲船玻璃碎裂、舱室进水,一名船员头部受伤。
中国海警船只包括4409舰、8301舰和渔政3005船,形成包围式执法,全程录像记录过程。菲律宾政府随后发布视频,显示船体损坏,但中国执法录像同步公布,清晰捕捉菲船冲撞轨迹。事件持续约40分钟,菲船最终挂白布示意停止对抗,其余船只陆续撤离领海线。 这不是孤立事件,而是菲律宾一贯在南海的挑衅模式延续,但此次规模更大,手段更直接。
菲律宾此番动作有两重考量。首先,中国新建保护区直接挑战其在黄岩岛的活动空间,菲方担心主权主张彻底落空。其次,国内抗议浪潮汹涌,马科斯政权面临下台风险,通过南海摩擦试图凝聚国民情绪,转移腐败丑闻焦点。 然而,这种策略风险极高,菲律宾海上力量薄弱,仅有少量老旧舰艇,无法与中国海警和海军抗衡。
历史上,菲律宾常援引美菲共同防御条约,寄望美国介入,但现实中,美国更多是口头支持。菲律宾的算盘打得响,却忽略了大国博弈的复杂性,这种依赖外部势力的做法,只会让自身更被动。事件暴露了菲方决策的短视,船员受伤和船体损坏进一步加剧国内不满。
美国对事件的反应异常低调。9月17日,美国国务院发表声明,谴责中国水炮使用,并重申支持菲律宾,但未见军事调动迹象。 美方舰艇保持在菲律宾海域外围巡弋,没有靠近黄岩岛。往常南海摩擦中,美国常高调声援,这次却选择观望,原因在于中美整体战略考量。南海虽重要,但非美国核心利益区,与中国直接冲突风险过高。美国更倾向于通过外交施压,而非实质介入。这让菲律宾的期望落空,美菲条约虽在,关键时刻的可靠性存疑。菲律宾政府内部已开始讨论对策,但外部援助缺失,只剩外交抗议空转。
中国应对堪称教科书式转变。过去,中国多采取克制回应,等菲方炒作后再澄清。但此次,海警提前布防,行动果断,全程录像第一时间上网,让国际社会看到事实真相。 海军提供强力支撑,9月16日前后,马鞍山舰在黄岩岛东部进行实弹射击,052D驱逐舰和054护卫舰巡弋周边,切断吕宋岛补给通道,形成海警执法加海军保障的立体模式。
中国舆论战也占先机,强调黄岩岛主权铁证如山,从历史、法律角度层层论证。菲律宾想抹黑,却因视频证据自乱阵脚。这次事件标志着中国南海策略进入新阶段,不再被动等待,而是主动掌控节奏,用实力回应挑衅。
黄岩岛事件的影响远超表面。它警示南海争端处理方式的演变,中国从忍让转向坚定维护,体现了主权不容侵犯的底线。菲律宾的失败尝试,不仅未获渔利,还暴露了其战略困境。类似越南1979年挑衅中国,最终未能占便宜,菲律宾实力更弱,承受力有限。
事件也折射大国博弈逻辑,国际上多畏威而非畏德,中国通过实际行动,让周边国家重新评估南海格局。黄岩岛并非终点,身后还有中业岛、巴拉望岛等热点,但此次处理为后续提供范式。中国立场明确,主权无妥协空间,菲律宾幻想破灭在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