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日关税谈判陷入白热化,特朗普政府以 "对等贸易" 为名,向日本抛出三大 "霸王条款":要求日本承担 70% 驻日美军军费、开放大米市场并取消汽车进口非关税壁垒,甚至威胁将关税税率提升至 24%。这一 "极限施压" 直指日本经济命脉 -- 汽车出口占日本对美贸易顺差的三分之一,而大米关税若松绑,将导致 30% 农户破产。日本首相石破茂虽多次强硬表态 "不急于求成",但特朗普突然将军费问题纳入谈判,让毫无准备的日方陷入被动。
中国的 "拒不让步" 进一步压缩了日本的回旋空间。中方明确表态不介入美日谈判,并以实际行动反制美国贸易霸凌:暂停接收波音飞机、削减大豆采购、限制稀土出口。其中,稀土禁运直击美国军事命脉 --F-35 战机 87% 的稀土材料依赖中国供应链,导弹系统 90% 永磁材料断供。这种 "以静制动" 策略让日本失去缓冲空间:若妥协,将损害自身产业并遭美国进一步压榨;若抵抗,又恐遭特朗普 "精准打击"。
更令日本焦虑的是国内危机。大米价格飙升至历史高位,5 公斤装大米均价达 4214 日元(约合 214 元人民币),连续 14 周刷新纪录。民众抗议政府 "撒钱救市" 政策,自民党内部围绕减税与补贴争执不下。与此同时,中国加速推进与东南亚、欧盟的贸易合作,日本企业为避险纷纷增持人民币资产。
这场谈判本质是美国 "盟友工具化" 的缩影。从《广岛协议》到今日关税战,日本始终在 "安全依赖" 与 "经济主权" 间挣扎。而中国的 "不妥协",既是对美国单边主义的回击,也向世界传递信号:任何牺牲他国利益的 "交易",终将反噬自身。正如日本前首相岸田文雄所言,若抛弃自由贸易原则讨好美国,日本将沦为 "经济附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