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乌军被合围泽连斯基拒撤军

2025-11-10 14:08  头条

历时近21个月的红军城战役正迎来最后时刻,俄罗斯军队已处于最终夺取乌克兰东部城市红军城(乌方称波克罗夫斯克)的边缘。

下图为当地时间11月8日的战线,红色和橙色为俄军已占领土地,可以发现左侧的红军城(Pokrovsk)已几乎完全被俄方占领,且距离跟北方俄军合围米尔诺格勒(Myrnohrad)只差不到一公里。

泽连斯基否认了俄罗斯关于红军城方面乌克兰军队已经被包围的说法,并表示阻止俄罗斯前进的积极行动仍在进行中。

尽管基辅不认账,但当地的乌克兰士兵却向西方记者描述了一个日益严峻的现实:

"情况很困难,各种类型的战斗正在进行,城市地区发生交火,并使用各种武器进行炮击,"一名营长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他出于安全原因不愿透露姓名。

"我们几乎被包围了,但我们已经习惯了,"他说。另一名士兵也出于安全原因要求隐瞒姓名,他告诉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俄罗斯军方继续派出大量人员向前推进。

"他们的动作强度如此之大,以至于(乌克兰)无人机操作员根本跟不上步伐。俄罗斯人经常以三人为一组行动,即便两个被摧毁,但一个仍然会到达城市并在那里站稳脚跟。一天内大约有一百个这样的团体可以通过。"

这名士兵说,该地区的乌克兰部队非常担忧领导层将试图尽可能长时间地守住波克罗夫斯克的剩余部分,因为放弃这座城市将被视为重大失败。

"尽管每个人都已经明白波克罗夫斯克的陷落是不可避免的,但没有撤军命令,增援部队也没有及时派出,犹豫的时间越长,撤军就会变得更加危险,这会重复之前的痛苦经历。"

实际上,2023年的巴赫穆特战役和2024年的阿夫迪夫卡战役,泽连斯基和乌军高层都以延迟撤军为标志,导致乌克兰军队伤亡率居高不下,因为没人愿意承担主动撤军带来的强大舆论压力。

红色为2025年以来俄军新占领的乌克兰土地。

与此同时,根据11月8日俄罗斯国防部发出通报,俄武装部队昨晚至今日凌晨使用高精度武器,包括"匕首"高超音速弹道导弹,对乌克兰军工企业及配套能源设施实施大规模打击,目标均被击中。
通报表示,俄方防空系统在过去一昼夜击落178架乌克兰无人机及2枚制导航空炸弹。

乌克兰空军和各级政府机构则称,昨晚至今日凌晨,俄军对乌克兰发动大规模导弹和无人机袭击,多地的能源和铁路设施受损。

乌克兰国家电力公司也表示,受空袭影响,多个州实施紧急停电,工业用户继续实施限电。

红军城

就是乌方前线承受巨大压力之际,后方的美俄谈判完全陷入停滞,特朗普已决心让双方再打一阵子。

经常有媒体人士以"欧洲援乌多少多少钱""美国援乌多少多少钱"来做简单统计,以此说明欧洲才是援乌主力,美国没有资格代表乌克兰谈判。

这样的观点忽视了一个最根本的事实:美国之所以拥有巨大影响力,主要不是基于它对乌克兰军队的支持,而是基于美国在欧洲的主导军事地位

根据布鲁塞尔智库的分析,欧洲对美国安全保障的预计是"战时部署到欧洲大陆约30万名美军",假如要建立无美国参与的自卫力量,欧洲至少需要组建50个新的旅级部队,其中许多是配备坦克和装甲车辆的重型部队。

可现阶段不少欧洲国家都面临兵员不足甚至年龄偏大的挑战,这样的兵员需求几乎不可能落实下去。

俄罗斯方面正是吃准了这一点,才敢于绕过欧洲直接跟美国谈判,因为莫斯科断定只要美俄达成协议,欧洲和乌克兰可以由美国去单独摆平。

俄罗斯对乌克兰发动战争的官方术语叫作"特别军事行动"。

历史上,诸如"XX军事行动"或"XX反恐行动"在俄国国内政治中带有"平叛"的意味,目标对象是对内而非对外,例如1999年第二次车臣战争最初就叫作"北高加索地区反恐行动"。

在许多俄国人看来,现阶段他们极力进攻的顿巴斯地区、极力捍卫的克里米亚(及通往克里米亚的陆桥)是无法让步的核心利益。

历史上,沙俄帝国曾为克里米亚战争打了若干次战争,其中1853至1856年期间更是不惜与奥斯曼帝国、法国、英国和撒丁王国组成的联盟硬拼。

最终俄国保留了在克里米亚的主权,但失去巴尔干半岛的控制权,后来这场战争从政治上成为俄罗斯人对抗欧洲的"精神象征"。

仅从地图上看,俄罗斯的版图确实超级大,但那更多是沙俄和苏联留下的。自二十世纪后半叶以来,俄国其实已经成为一个扩张力释放殆尽、为了巩固边疆安全精疲力竭的大国。

国际政治中,每一个国家都有扩张的欲望,也都有可为与不可为,在一次次战略思考与战略试探中,最终形成国家力量的极限和底线。

一个国家的"战略底线"不能是它的"战略极限"而俄罗斯恰恰是一个利益底线和力量极限近乎重合的国家。

事实上,俄国国土的"精华"大都位于边疆地区,如圣彼得堡、顿河畔罗斯托夫、高加索、克里米亚等,很容易沦为"人质"和"战略包袱"。

因为克里米亚、顿巴斯和黑海周边区域对俄罗斯是如此之重要,所以莫斯科很难做出西方希望的那种妥协(比如在乌克兰加入北约问题上让步),除非它战败。

更进一步讲,即使普京因国内社会经济现状不得不暂时让步、寻求停火,俄罗斯围绕边疆地区利益同其他国家的矛盾冲突也将长期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