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迪和埃尔多安准备去天津参加8月31日到9月1日的上合组织峰会,却不来北京参加9月3日的阅兵活动,都到北京边上了,而且日子也很近,真就是行程赶不上这么简单?
我倒觉得:他们这种"拒绝",是现在中小国家在大国之间"求安全"的典型,这种看似偶然的选择背后,藏着不少利益盘算。
先说说莫迪,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印度在防着中国",但其实还漏了一个关键点:
莫迪不去,本质上是印度"想当大国"和"实力跟不上"的矛盾凸显出来了。
印度从尼赫鲁时代起,就想着 "成为世界一极",莫迪上台后,更是靠"印度制造"、"军队现代化"这些改革,把这一口号喊得更响。
可问题是,印度的实力根本撑不起这份雄心,尤其是在军事上,理想和现实差得不是一星半点。
之前总有网友称印度一半的战机都是"老爷机",但很少有人注意到更核心的问题:印度军事装备的"体系极差"。
中国阅兵秀的不只是单件好装备,而是"侦察-指挥-打击-防御" 一整套能打仗的体系:
从北斗精准定位,到隐形战机与预警机配合行动,再到高超音速导弹和反导系统的攻防搭配,这些印度现在根本建不起来。
如果莫迪去了阅兵现场,印度老百姓看到的就不只是"中国有好武器",而是"中国已经有了印度追不上的军事体系"。
这种冲击,能直接把莫迪政府一直吹的"印度军事崛起"给戳破,这可不是闹着玩的。
更别提国内政治的"连锁反应"。
莫迪的支持者里,不少是印度教民族主义者,他们对"中国威胁"的刻板印象本来就被故意放大了。
例如2024年印度地方选举,反对党拿着"莫迪政府在边境对中国服软"说事,直接让人民党丢了拉贾斯坦邦这些关键地盘。
这次要是去了阅兵,反对党肯定会说"认清了中国军事比印度强",甚至扣上"丢脸"的帽子。更麻烦的是,印度军方内部对"中印军事差距"的看法本来就不一样。
莫迪要是真去了,军方里不满的人肯定不少,搞不好对军队的掌控力都会受影响。
再看埃尔多安,很多人认为他不来参加阅兵,是因为"土耳其跟北约的关系",但我觉得,还有个更特别的点:埃尔多安这么选,是后冷战时代中等国家"在意识形态上投机"的必然结果。
土耳其一直卡在"西方盟友"和"自己当中东老大"这两个身份中间。既想留着北约成员国身份求安全,又想靠亲近俄罗斯、中国扩大在中东的影响力;
文化上喊着"突厥文明多特别",政治制度上又留着西方民主的架子。
这种"两面身份"让土耳其始终在意识形态上"没个准儿",而九三阅兵刚好戳中了这个痛点。
为啥这么说?九三阅兵的一个核心意义,就是重申"反法西斯战争打赢了",背后其实是在维护"大家一起商量的秩序"。
但土耳其这几年的外交,说白了就是"打着多边的旗号,干着自己说了算的事"。
比如在叙利亚,不顾北约反对照样动武;在俄乌冲突里,既给乌克兰卖无人机,又跟俄罗斯保持能源合作。
这种"投机式外交"有个前提:不能明着站某一边。要是埃尔多安去了九三阅兵,西方媒体肯定会说"土耳其倒向中国的多边秩序了",这样土耳其就没了"两边讨好"的空间。
更关键的是土耳其国内"意识形态分裂","亲西方的世俗派"和"保守的民族主义派"一直对着干,埃尔多安能掌权,全靠在两派之间找平衡。
亲西方的世俗派对中国本来就有偏见,觉得"中国的发展路子跟西方价值观不一样";保守民族主义派虽然不反对跟中国合作,但更在乎"土耳其在中东当老大",怕去了中国阅兵,别人会说土耳其"成了大国的跟班"。
埃尔多安要是真去了,保准有一派跳出来反对。2023年土耳其大选时,埃尔多安就因为"跟俄罗斯走太近"差点丢了世俗派的票,这次肯定不会再冒这险了。
但换个角度看,这种"灵活"也暴露了现在国际秩序的大问题:中小国家虽然想靠多边合作变强,却始终逃不出"被大国牵着走"的命运。
莫迪怕国内政治出乱子,埃尔多安怕意识形态摆不平,说到底都是在大国定的规矩里"小心躲风险"。
往远了看,这次"不去阅兵"的选择,可能会对以后大国互动有潜移默化的影响。
对中国来说,也是在提醒我们:推动多边合作时,得更在意成员国的"身份焦虑"。
印度怕"当不了大国",土耳其怕 "找不准自己的位置",都得用更包容的方式沟通才行。
对印度和土耳其来说,这种"躲风险"的决策,短期能避开麻烦,但长期来看,总在大国之间晃来晃去,反而会错过建立自己独立战略的机会。
要知道,真正能当上大国,从来不是靠"躲开差异",而是靠"承认差距、好好合作"慢慢积累出来的。
但现在,这种选择还是中小国家在复杂国际局势里的无奈之举。
它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现在国际政治里"理想和现实"、"合作和猜忌"的纠结,也让我们更清楚:要建立一个真正平等的多边秩序,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