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周军评:号称“专打中国高超”的日本电磁炮,找上了30岁的“明日香”(8)

2025-03-23 09:59  观察者网

早在"飞鸟"号尚未启动研制的上世纪80年代,日本就对电磁炮产生了兴趣,但直到上世纪90年代前期,日本主要的研究方向都是利用等离子体电枢实现超高初速--例如日本宇宙科学研究所(JAXA)的试验轨道炮,将1克重的弹丸加速到了接近第一宇宙速度的7.8千米/秒,然而这种"走火入魔"也使得等离子体电枢的导轨烧蚀、脉冲电源等固有问题,把日本早期电磁炮研究带进了死胡同。

直到2000年左右,日本才完成了简单的低速加速装置,并把研究方向转回固体电枢上。日本在电磁轨道炮上真正找准科研方向,已经是2010年之后的事了。所以当2023年"飞鸟"终于装上前文提及的那门有些可笑的原理样炮时,明知道中国有早已改装亮相的海洋山舰,却必须配合防卫省"世界上首次电磁炮海上公开测试(硬要卡定义也有点道理)"宣传的日本科研人员,内心想必也是五味杂陈。

日本防卫省公布的电磁炮原理样炮在"飞鸟"上射击瞬间,射击时的"火光",实际上是电磁能极端释放过程中多种物理现象的直观体现

不过"迟到总比不到强"的道理,往往适用于新概念武器领域。围绕电磁炮究竟有没有用、有多大用的争议,在造出一门电磁炮并进行实际海上测试之前,都是几近于学术性质的空对空争论。尽管前文提及,中日两国首款上舰测试的电磁炮研制目的显然差别巨大,但这个道理对于中日两国来说,大体也都适用;因此日本紧锣密鼓地推动电磁炮上舰测试,有其合理性。

不过日本能在首次海上试验后大约一年半,就完成电磁炮上舰项目的工程化迭代,这一很不日本的速度,仍然超出了外界的预计。虽然其中可能有日本从2010年以来在电磁炮项目上长期投入的因素,但笔者认为,与其说这是日本"自力更生"的成果,不如说这是"美日合作"通过更为现实的方式来了个"曲线救国"。

在2021年年底全面暂停研制之前,美国在电磁炮领域的确取得了相当多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