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作为我国的一个地区,其所谓的"领导人",是不具备主权国家"元首"身份的,所以没有资格和其他国家进行任何形式的官方往来。
但是这几年来,台当局不断拿所谓的"过境"当幌子,钻起了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空子,同外部势力进行勾结。
(特朗普)
前段时间,台当局就曾宣布,其领导人赖清德在八月份,将"出访"在拉丁美洲的三个"邦交国"--巴拉圭、危地马拉以及伯利兹,在往返途中,其还将经停美国纽约和达拉斯,到时候可能会同美方高层官员会面,甚至还有意参加一场在纽约主办的一场活动。
虽然设想是"完美"的,但是对于赖清德来讲,能不能成行并不是其自己说了算的,还得美方一边点头才行。
在这一消息传出后,国台办发言人立刻做出回应,对此表示坚决反对,同时更向美方施压,要求其慎之又慎处理台湾问题,不要发出错误信号。
在经过一段时间的考量后,美方一边似乎也做出了决定。
日前外媒就透露称,美国政府已经拒绝了赖清德的过境请求,而原因是担心赖清德的这一计划,会扰乱当下中美进行的贸易谈判,以及中美元首在不久后可能进行的会晤计划。
在收到美方消息后,赖清德一边也给自己找了个台阶下,其先是对此前过境的消息进行了否认,称并没有出访安排,同时还称台湾地区刚刚遭受了台风,所以台当局要专注内部恢复。
纵观历史案例,台当局过境美国遭拒的情况,其实并不算多。
除了这次之外,唯一一次就是2007年陈水扁试图窜访美洲并"过境"美国遭到了拒绝。当时美方要求陈水扁只能在阿拉斯加安克拉治停留,且不得下飞机、不得过夜。对此陈水扁表示强烈不满,最终选择在专机上接待美方人员,全程拒绝下机,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对美方限制的不满。
(国台办发布警告)
对美方来讲,他们长期奉行战略模糊的策略,既不愿意彻底激怒中国,又试图向台湾地区释放"支持"信号,所以通常采取的是限制而非拒绝的方式。
而如今特朗普明确提出拒绝,根本原因其实有三点。
首先就是不想影响中美正在进行的关税谈判。
当前中美正在进行的关税谈判,涉及全球最大两个经济体的贸易规则重构,特朗普政府将其视为"美国优先"战略的关键战役。据外媒透露,在此次谈判中,美方诉求不少,不仅希望中国能扩大农产品进口、开放金融市场,还希望可以调整科技产业政策。
若此时放任赖清德过境美国,必将触发大陆强烈反制,如推迟谈判进程、暂停已达成的部分协议,甚至在稀土出口等关键领域施加压力。这种风险对急于兑现"降低贸易逆差"承诺的特朗普而言,是不可承受之重。
其次,特朗普在上台后就不断释放访华信号,在中美新一轮谈判开始后,更是有消息称若是进展顺利,中美元首将进行下一步的会晤安排,在这样至关重要的时刻,美方必须要用实际行动,来缓解中国对"美台勾连"的担忧,为元首会晤创造氛围。
更关键的是,特朗普政府的决策,也是美国对华战略收缩的具体体现。相较于拜登政府对中国的全面围堵,特朗普更倾向的是交易式外交,希望将资源集中于解决国内的经济问题。
(赖清德)
再加上近年来解放军在台海常态化的军事演训,已使"第一岛链"战略威慑力大幅削弱。而中国作为美国最大的农产品进口国和稀土供应国,其经济反制能力远超台湾地区的"政治献金"价值。
而台湾地区这边,他们所谓的"邦交国",已经从三十多个逐步萎缩到了13个,且巴拉圭等国还明确要求台当局增加资金援助才能维持关系,一系列迹象都表明所谓的"金钱外交"边际效益已经趋近于零。
在这样的背景下,特朗普政府也已经逐步意识到,台湾问题在中美博弈中的"边际效益"正在递减。这种清醒认知,就迫使特朗普在"台湾牌"和经济利益间选择了后者。
总之,特朗普拒绝赖清德"过境"美国的决策,本质上是美国在实力对比变化下的战略收缩,是经济利益优先于地缘博弈的现实选择,更是对"台独"势力政治价值的重新评估。这一事件再次揭示: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进程中,任何外部势力的干预都无法阻挡中国统一的步伐。
而对于台当局而言,只有尽早放弃"倚美谋独"的错误路线,回到一个中国原则的正轨,才是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保障台湾民众福祉的唯一出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