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件:男子值班时与女友发生性关系猝死

2025-05-08 09:03  头条

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保安在值班室与女友发生关系猝死,到底算不算工伤。

人社局:不予认定工伤

法院:算工伤

2014年10月6日中午,北京顺义区一家早已停产的毛织厂保安室内,34岁的保安张老三正与女友共度私密时光。谁也没想到,片刻欢愉竟成了他人生的最后一刻--两人发生关系时,张老三突然倒地不起,虽经紧急抢救,仍因心源性猝死,生命戛然而止。

这起意外事件迅速从一场私人悲剧,演变为一场耗时三年、引发社会广泛关注的工伤认定法律纠纷。其背后,不仅是对"工作时间"与"私人生活"边界的激烈探讨,更是对劳动者权益在特殊工作场景下如何保障的深刻反思。

24小时"卖身契",保安的极限工作模式

张老三生前的工作堪称现代版"包身工"。2014年2月,他入职某保安公司,8个月后被派往废弃的毛织厂独自值守。劳动合同白纸黑字写着"24小时在岗",狭小的10平米保安室,既是他的工作岗位,也是生活起居的全部空间。在这里,工作与生活的界限彻底模糊,吃饭、睡觉、休息,都被压缩进这一方小小的天地,全天候待命成了他生活的常态。

这种工作模式并非个例。在无数基层岗位上,外卖员在等单间隙猝死街头、护士在值班室累倒不起、保安在岗位上突发疾病……用人单位往往以"私事""非工作原因"为由撇清责任,却忽视了这些特殊岗位上,员工的所有生存需求,早已成为工作的"隐性"成本。

人社局"直男"逻辑:恋爱与工作的生硬切割

张老三离世后,家属怀着悲痛的心情向人社局申请工伤认定,却被无情驳回。人社局的理由简单直接:"发生性关系属于私人生活,和工作无关,不符合《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第十五条规定。" 2016年2月17日,人社局作出《不予认定工伤决定书》。这种看似"直男"的逻辑,将工作与私人生活进行了生硬的切割,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质疑。

按照这一逻辑,特殊岗位员工在工作场所内的正常生理需求与社交活动,都将被排除在工伤认定之外。吃饭、休息、谈恋爱,这些最基本的人性需求,难道都不能在工作时间内得到满足?冰冷的条文背后,是对劳动者作为"人"的基本需求的漠视。

法院"温情"一刀撕开现实真相,捍卫人性尊严

家属不服,提起诉讼:恋爱也是出于职工调整身体状态的需要。

一审法院的判决,法官指出,《工伤保险条例》第十五条第一款第(一)项明确规定,"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突发疾病或者48小时之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同工伤。而这里的"工作岗位",并非是等同于钢筋混凝土的死物,而是基于"岗位职责"形成的实际活动区域。张老三并未脱岗、离岗,在保安室进行合理私人活动时猝死,本质上属于"在岗突发疾病"。

二审法院更是直击要害:根据现有证据足以证明张老三系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死亡。张老三受到事故伤害,属于工伤认定范围,现予以认定为视同工伤。

保安岗位的连续性和封闭性,决定了员工不可能像坐办公室那样精准切割工作与生活。让一个24小时不能离开岗位的人,连正常生理需求都要在岗位外解决,这本身就是强人所难。谈恋爱也好,发生关系也罢,只要没超出"合理休息调整"的范畴,就该纳入工伤保护。

这两记"温情"一刀,不仅撕开了现实的真相,更传递出一个温暖的信号:法律保护的不是"保安"这个岗位,而是"张老三"这个有血有肉的人。

工伤认定不能只看"有没有干正事",更要考虑岗位特性和人之常情。

网友热议

有的网友称:上班做这种事也是工伤,我当老板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也有的网友认为:其实很合理,逻辑也很简单:谁叫你二十四小时。因为24小时里包含了人的基本生理需求时间,吃喝拉撒睡,既然你一分钟都不给,自然要承担一分钟都不遗漏的责任!

还有的网友认为:我给大家普法,第一单位让员工24小时上班,那么他在工作时间和女友解决生理问题是不违法的,应为单位让员工24小时值班是违法在先,所以认定工伤在法律上是行的通的,因为工伤认定的标准就是在工作时间地点发生事故或死亡的认定工伤。

有没有可能不发生关系也会猝死,可能临界点就在那个时间点,所以应该视同工伤!

也有的网友称:是什么样的公司要求员工这样24小时工作,简直毫无人性,丧尽天良,必须赔偿员工!!!还员工一个公道!!!

要求员工24小时工作的,已经违法了

还有的网友认为:我奉劝大家一句 不要上夜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古人说的一点没错

反思与警示,特殊岗位的工伤认定边界

张老三的案子虽已尘埃落定,却留给社会一个沉重的课题:在效率至上的职场中,如何守住人性的最后一道防线?当保安室、驾驶室、值班室这些岗位,变成员工的"第二个家",我们必须重新审视工伤认定的边界。

从法律角度看,合理必要的生理需求(吃饭、休息、正常社交)与工作任务具有关联性,理应受到法律保护;而违规违纪行为(酗酒、斗殴)才应被排除在外。张老三带女友进保安室,既没影响工作,也没违反规定,这种最基本的人性需求,不应被冰冷的条文绞杀。

对用人单位而言,当要求员工24小时待命、吃住都在岗位时,就应预见到私人生活与工作场景的重叠,提前做好风险防范与制度安排。工伤认定的模糊地带,不应成为逃避责任的灰色空间。

结束语

这起判决并非鼓励上班谈恋爱,而是为所有特殊岗位的打工人撑腰:你的岗位不仅是赚钱的地方,更是你作为人存在的空间。在追求工作效率的同时,我们不能忘记,劳动者的权益与尊严,才是社会进步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