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曾经欧洲国家中的"反华先锋",立陶宛近些年一直被美西方国家当做"棋子",频繁在原则问题上对华挑衅,甚至还公然触碰"一个中国"的原则底线。
而自从走上"反华亲美"这条路之后,立陶宛的经济发展就彻底走上了下坡路。
2021年,立陶宛公然违背"一个中国"的原则,执意允许台湾设立"驻立陶宛台湾代表处",为了表明态度,我国当即决定将中立两国的外交关系降为代办级。
然而对于我国的反对措施,立陶宛非但不知收敛,反而还试图加大和台湾地区的贸易往来。
无奈之下,中国只能采取更明确的反制措施应对立陶宛的挑衅,2023年6月,我国决定拆除立陶宛国内中欧班列的200条铁轨,而这一反制措施导致立陶宛在运输方面受到了严重影响,其国内经济更是快速陷入了崩溃边缘。
立陶宛一直将对华挑衅视为向美国示好的投名状,可到头来却发现,美国对于立陶宛并不感兴趣,可由于过于激烈的反华措施,导致立陶宛的经济一片凋零,认清了形势之后,立陶宛只能向我国低头认错。
立陶宛的"反华"举动
立陶宛作为波罗的海三国之一,在历史上很长一段时间都是苏联的加盟国,属于社会主义阵营中的一员,但自从苏联解体之后,立陶宛的立场和外交态度就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由于长期处于苏联的影响之下,再加上一直不受苏联重视,这就导致立陶宛对社会主义国家都心存抵触,所以在实现独立之后,立陶宛不仅果断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而且还频繁对社会主义阵营进行抨击。
而在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几个社会主义国家里,实力最强的中国很快就成了立陶宛的打击目标,而立陶宛也深知中国的底线是什么,所以一出手就瞄准了"台湾牌"。
从2021年开始,立陶宛不仅果断退出了中国和中东欧国家的合作机制,而且随后还公然允许台湾在立陶宛设立办事处,立陶宛这种无视"一个中国"原则的行为,已经彻底触碰了中国的底线,只是当时的立陶宛并未意识到,这种挑衅会给立陶宛带来多大的麻烦!
面对我国的抗议及外交降级举动,立陶宛没有迷途知返,反而有了一条路走到黑的架势。
为了表明对"一个中国"原则的捍卫,我国采取了坚决的反制,而立陶宛本以为有美国的支持便足以跟中国抗衡,可立陶宛却没想到,美国对立陶宛的支持只停留在声援层面,并未对立陶宛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援助。
在中国的反制措施之下,立陶宛国内的经济状况一落千丈,大量企业倒闭、无数民众失业,而直到2023年6月,当我国决定拆除立陶宛境内200多条中欧班列的轨道时,立陶宛彻底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
立陶宛的"道歉"
立陶宛整个国家的领土面积不过6.5万平方公里,而人口数量更是只有297万,而这就决定了立陶宛国内的经济发展无法依赖大规模的重工业和高精尖产业,只能依靠港口和铁路运输。
尤其是立陶宛一直倚重的外向型经济政策,一旦失去了对外贸易渠道,那其国内的经济状况必将江河日下。
当初在中欧班列开通之后,我国还专门将立陶宛设为了中欧班列的一个停靠点,而靠着这条中欧班列,为立陶宛带来了难以估量的经济收入。
所以当立陶宛挑衅"一个中国"原则之后,我国很快就将立陶宛踢出了中欧班列,而且还拆除了其境内的200多条中欧班列轨道。
中国这一反制措施无异于釜底抽薪,仅仅是2023年,立陶宛的国民经济就下滑了28%。
因为立陶宛国内属于外向型经济,大部分国内企业、小厂都靠着外来订单存活,甚至可以说绝大部分都是靠着出口生存,但没有了中欧班列的便利之后,立陶宛就相当于失去了对外贸易渠道,订单量下滑自然导致当地企业难以为继。
可面对立陶宛当下的窘境,欧盟各国以及美国全都熟视无睹,因为在美西方国家看来,如今的立陶宛早已失去了利用价值,没有必要再投入任何的关注和精力。
眼看着国内经济一片萧条,大量企业、厂房倒闭,失业人员在街头游行抗议,立陶宛当局终于意识到,当初犯下了一个严重的错误。
2023年12月18日,立陶宛总统瑙塞达公开表示:一些自命不凡的政客自以为可以挑战中国,但别忘了中国是个发展很好的大国,挪威就是因为这样,不得不花费8年时间来修复对华关系。
显然,从立陶宛总统的口语中可以得出立陶宛已经心生悔意,可不知此时的立陶宛是否还记得,当初为了讨美国"欢心"而对中国造成的伤害?
"一个中国"原则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基础底线,这一点即便是美国、欧洲各个老牌强国都不敢公然挑衅,只有弹丸之地的立陶宛却公然违背,简直就是不自量力。
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全球货物贸易第一大国,如今的中国早已成为了世界贸易中不可或缺的角色,任何一个国家和势力要想和中国在贸易上脱钩无异于自取灭亡,立陶宛就是一个最鲜明的例子。
中国和美国不同,不会因为实力强大而打压或者霸凌任何一个小国,更不会为了利益对外扩张。
从促成沙伊世纪大和解,到斡旋巴勒斯坦各党派签署《北京宣言》,中国在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同时,也从没有停止对世界和平发展做出贡献,所以也希望所有对中国蠢蠢欲动的国家认清形势,和中国一道为世界和平发展群策群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