刷到好多人说"时代落幕了",有点不相信。但这次是真的--黛安·基顿走了。
朋友发来消息时,我正重看《教父》第一部,凯穿着红白波点裙坐在沙发上,手指绕着发尾问迈克尔"你什么时候娶我"。
屏幕里那个眼睛亮得像含着星子的姑娘,和新闻里白发苍苍的影后重叠,突然酸得慌--原来我们追着看了半辈子的"真实",也会变成需要怀念的东西。
凯·亚当斯:《教父》黑潭里的清醒倒影
《教父》是面照妖镜,照出了欲望、权力与人性最狰狞却最真实的心魔,但它巧妙的设计却是放进了一枚"清醒指针"--凯·亚当斯。
当整个柯里昂家族在黑潭里越沉越深时,可以说如果没有凯这个角色尖锐地刺痛观众,《教父》的伟大可能要削减三分。
科波拉选角时,很多人推荐他找"更优雅、更符合传统美人标准"女星,但他一眼就相中了当时还在百老汇跑龙套的黛安·基顿。
后来他在回忆录里说:"凯需要一个' outsider's eyes'(旁观者之眼)--你看基顿那副样子!微张着嘴、手足无措又努力聪明着;像只误入宴会客厅的松鼠,但偏要用坚果砸吊灯证明自己不是客人。
这就是凯啊,她不属于黑手党世界,但偏要硬闯进来寻找真相。"
第一部里那场"红白波点裙戏码",现在想来简直是精妙到残酷的数据建模--凯戴着珍珠项链蜷缩在沙发上时太纯了,像刚出炉就被放进冰窖镇着的松饼;
可当她说起对迈克尔政治理想的期待时眼睛会发亮;听到他撒谎说没参与谋杀时指甲会掐进掌心;等门被迈克尔重重关上那刻--天知道黛安怎么做到让睫毛颤得像被暴雨打湿的松针?
喉咙动了动却没发出声,别过脸时鼻尖红得像偷喝了葡萄酒--你能看见一个女孩如何站在乌托邦与diyu交界处被碾碎幻想,但没有半句台词靠尖叫说痛
这才是真实世界里心碎该有的样子啊!那些说黑帮片不需要女性角色共情力的人该看看这场戏:没有歇斯底里,但每个毛孔都渗出绝望。
到了浩湖庄园戏码时,可以明显看到黛安调整了呼吸状态--拍《教父II》时正是美国女权运动高涨期(1974年上映),她后来采访说自己特意观察过家庭主妇被困在豪宅里如何"用礼貌杀死自己"。
堕胎那场戏,她没有让凯摔杯子或哭嚎,只是跪在地毯上保持着挺直腰背(连崩溃都要维持体面),当迈克尔问"你杀了我的孩子?"时--镜头给到凯的眼睛:瞳孔收缩得只剩针尖大小,但睫毛膏没花、嘴角下垂两毫米刚好;
她说"我不想让一个杀手当父亲"时尾音发颤,但咬字极清楚;起身时故意把婚戒磕在大理石桌沿上--那声脆响比任何台词都响亮:这段婚姻早成破铜烂铁了啊!
后来伍迪·艾伦调侃她说这场戏让他想起纽约那些被房贷和丈夫压垮的妻子们--"你把压抑演成了手术刀切口似的心碎"
更绝的是三部曲尾声凯抱着孙子出现那场戏--科波拉说这是他对迈克尔的道德审判:当这个手染鲜血还自我美化成家族救星男人看见凯时瞬间慌乱的眼神
而凯面无表情递过孩子却始终不愿握他手动作--这不只是个体仇恨完结符啊!凯从头到尾都是美国梦锋利的切片机:你以为白手起家能洗清原罪?你以为金钱地位能替代良知?
那去看看凯·亚当斯的眼睛吧--里面存着所有被利益吞噬掉的"本应该可以更好"可能。
《安妮·霍尔》与伍迪·艾伦:怪诞女神诞生记
从黑手党配偶到神经兮兮纽约客女演员,黛安·基顿完成了演艺生涯离谱却漂亮一次跳跃--但其实哪有什么跳跃?她不过是把在凯身上压抑着表演天赋换个地方撒野罢了。
有趣对比在于《教父》让世界知道她有摧毁观众心防能力;而《安妮·霍尔》则让全世界学会用爱接纳那些不完美特质。
这得先提她表演根基--迈斯纳技巧(Meisner Technique)。这种强调"反应而非表演"训练法要求演员像真实人类般对环境即时反应:比如演害怕不能背剧本时哭腔位置不能错,但必须根据现场递过来洋葱气味浓淡调整瞳孔收缩幅度;开心不是嘴角上扬标准度数而是要真能想起五岁时收到粉色自行车那刻掌心出汗感觉。
黛安在纽约HB工作室学了整整三年(后来她总说这段日子比拿奥斯卡还珍贵)
所以当观众觉得安妮说话总磕磕巴巴、突然掏出口香糖嚼起来破坏浪漫氛围特别真实时;
当看她把羊毛马甲领子竖得老高遮住半张脸假装不在乎却偷偷看艾尔维表情那些细节时;
当飞机上那场著名混乱戏(假发歪掉、墨镜滑落、演讲稿被风吹散)每一下失措都带着未经设计笨拙感时--其实都是迈斯纳技巧最生动实战课:真正表演不是说服别人相信你在扮演,是让别人忘记你在扮演这件事本身。
如果说表演让安妮活起来;那套"马甲+领带+宽松裤"造型就是让安妮永远站在时光洪流之外标志符。
很多人以为那是伍迪·艾伦设计,其实是黛安翻遍男朋友(当时男友还是伍迪)衣柜挑出来二手货--她说"安妮不是传统美女啊!
她没钱买昂贵连衣裙;她喜欢偷穿男生衣服因为那样会觉得自己有力量;她戴不对称耳环是因为左边耳朵打多了孔会养耳洞,不是为了时髦。结果这套混搭风成了70年代第二波女权运动视觉图腾
她们不要束身衣、不要浓妆、不要被定义成某种美丽模板--安妮告诉全世界:女生可以穿得像个没整理好行李箱,可以说话结巴,可以对哲学一知半解但坚持讨论,可以爱一个人却更爱自己成长轨迹。
后来Chloé设计师Stella McCartney承认自己青春期画满笔记本都是安妮造型涂鸦;Rihanna在2018年Met Gala上穿男士西装配珍珠项链时直言灵感来自《安妮·霍尔》
当全世界都疯狂追求某种"完美形象美"时;当社交网络充斥着"30天打造女神计划"教程时;这套25美元二手商场淘来行头反而越发光芒万丈--因为它根本不想成为你的形象模板,它只是想告诉你:你此刻最自然状态已经足够珍贵。
电影结尾更绝--不是艾尔维追着安妮求复合狗血戏码;而是安妮戴顶软趴趴毛线帽站在加州阳光下说要开始新生活那场戏。
伍迪最初剧本写安娜会后悔离开纽约回到他身边,但黛安强烈反对:"安妮已经成长了啊!你不能让女生为爱情放弃自我这个桥段再重演一百万次!最后五分钟拍的时候我故意走得很快--不是生气而走而是雀跃着跑向新可能那种轻快步频;
我让助理悄悄在包里塞支没拆封口红暗示'我还是女生啊只是不需要靠男人认可来证明';连看加州风景时眯眼表情都设计得像终于摘下厚重眼镜第一次看清世界--你看电影院里多少女生看完这场戏回家就撕了床头贴着'好女孩要温柔'便签纸?
这才是电影该有的力量啊!它不用说教,但能让人突然想抱抱镜子里那个总觉得自己不够好姑娘。"
矛盾体女王:从特蕾莎到虎妈,演尽女性复杂褶皱
如果有人以为黛安只会演"清醒者/怪女孩"角色?那建议去翻出她80年代作品表--从自我毁灭的特蕾莎到鸡飞狗跳虎妈;从压抑诗人到毒舌记者;甚至90年代《前妻俱乐部》里温柔妻子……每个角色都像被不同裁纸刀切割出复杂断面,但神奇在于所有碎片拼起来都是同一块玉料核心--对"真实人性"近乎偏执坚持。
《寻找顾巴先生》简直该刻进女性电影史耻辱柱反面教材库--1971年上映时观众惊呼"原来婚内压抑可以这么窒息?原来性解放浪潮下女性迷茫可以这么真实?
原来特蕾莎坐在厨房咬着指甲数冰箱贴不是矫情,是她在数自己还剩多少个活着理由?"黛安为演好这个被压抑到扭曲家庭主妇直接搬去布鲁克林老社区住了三个月:观察家庭主妇如何用给花浇水五分钟偷闲发呆;研究她们抱怨丈夫却不敢离婚时手指如何绞着围裙带;甚至跟着她们去二手店淘过时连衣裙(特蕾莎那条紫色碎花裙正是二手店2美元买)……
结果电影里那场著名"口红崩溃戏码"(她对着镜子涂口红涂出嘴唇轮廓,然后突然用袖子擦掉哭着说'我连涂口红都做不好')连原定要拍五条导演喊停说够真实了--据说有女观众看完在影院哭到保安来问是不是需要打120。
《婴儿潮》里则是完全不同爆炸模式--当职场精英南希突然要养弃婴那场连续崩溃戏堪称"中年女性生存状态纪录片式表演":从第一次给婴儿换尿布把屎弄在衬衫上尖叫到超市买奶粉发现钱包忘带对着理货员发脾气;
从凌晨三点抱着哭闹婴儿坐在地板上边啃冷披萨边流泪到某天突然发现自己能单手冲奶粉同时接工作电话还能背儿童歌谣--黛安把这段蜕变演得像剥洋葱皮:每一层都带着辣味但忍不住想继续剥下去。
特别那场厨房戏(婴儿吐在刚煮好通心粉上/老板电话说项目黄掉/邻居来借糖)她的台词快得像机关枪:"是的玛莎我有糖但我现在没力气拿给你因为我的人生正在变成通心粉味呕吐物谢谢!"
后来突然笑出来摸着孩子头说"但你他妈真可爱啊小混蛋"--这段表演让当时刚生完孩子记者艾丽卡在专栏写:"我抱着哭闹女儿看这段差点笑出眼泪又哭出声--原来全天下妈妈都是边崩溃边重建生活勇士啊!而黛安让我们在电影院看到同类挣扎瞬间,就像突然找到组织。"
更妙是《前妻俱乐部》这种商业片里她都要埋真实炸弹--前期演温和律师助理安妮时总弓着背缩在办公室角落;但后半段当发现丈夫出轨后突然挺直腰板那场戏(助理递咖啡没接住洒在衬衫上反而笑出声说'终于不用穿无趣职业装了');
特别是结尾四个人合唱《你不拥有我》时黛安故意走调却大声唱:"I'm not your property to do with as you please/ I'm not your woman, your girl, your toy/ I'm me!"(大意:你无权支配我的人生/我不是你的女人、玩偶/我只属于我自己)据说拍摄时在场工作人员都跟着唱起来--导演苏珊后来调侃她说:"你明明唱跑调了还坚持原声录音?"黛安眨眨眼:"安妮本来就不是专业歌手啊!但这不影响她敢站出来唱勇气战歌--真实比完美珍贵多了不是吗?
她不是时尚icon--她是"本真活法示范者"
想聊聊总被简化成"时尚偶像"那个部分--其实黛安的穿衣风格从未想过要成为某种标杆;
她的每一件外套、每顶帽子都是保护壳也是宣言书。拍《安妮·霍尔》时穿男装纯粹是因为没钱买像样戏服+觉得那样自在;拍《爱是妥协》时顶着白金色卷发穿奶油色开衫配珍珠链(后来被称为"海岸祖母风鼻祖造型之一)则是因为她说:"我60岁了啊!为什么不能穿得像在海边读诗老祖母?非得为讨好谁保持20岁穿搭吗?很可笑哎!老就老呗,我有这么多故事可以装进口袋当配饰呢!
现在年轻人总说想找些能对抗颜值焦虑样本?去看黛安影史吧--从20岁演凯时笨拙得可爱;到30岁拍《安妮·霍尔》把毛背心穿出反叛感;40岁演虎妈时顶着乱蓬蓬头发抱婴儿;50岁穿亮片裙参加颁奖礼却故意把一只耳环弄丢只戴单边;60岁之后更绝:红地毯上能穿印着"女权"单词T恤配高定裙子;
采访时会戴夸张大眼镜说自己刚学会用智能手机……这些哪是什么精心设计时尚?这明明是一个女人95年人生里最诚实生活痕迹投影啊!
去年有个女大学生在ins发长文说因为黛安·基顿决定不再减肥:"每次我纠结要不要吃那块蛋糕时就会重看《安妮·霍尔》--安妮也不瘦啊,但她穿宽松裤子跑起来像小鹿;她会蹲在路边啃汉堡沾到嘴角却笑得比谁都开心;
后来我忽然明白所谓'完美身材'不过是别人设下陷阱,但真实活着状态才最珍贵。所以谢谢基顿女士教我这件事--不完美但生动着活一辈子,已经是超酷成就了不是吗?'"
看到这条ins时忽然想起黛安在90岁生日采访说的话:"人们总问我'什么才是保持魅力秘诀'?其实哪有什么秘诀啊?我只是允许自己可以笨拙、可以犯错、可以今天想穿裙子明天想穿西装、可以爱错人后拍拍灰尘继续向前走--因为没谁规定人生必须按某个完美模版去活。
如果我的表演、我的穿衣风格碰巧让人觉得'哎原来这样也可以'那真是最棒礼物了。" 现在回头看她演过那么多角色其实都是同一首诗不同注脚--凯教会我们清醒珍贵;安妮告诉我们怪诞可爱;特蕾莎和虎妈说挣扎有理;前妻俱乐部姑娘们高呼"我属于我自己更光荣……而所有这些角色叠在一起照见那个最本真黛安:一个永远允许自己不完美,却因此活得闪闪发光女人。
所以当人们又开始说"时代落幕了"时--其实没有落幕啊!只是换了种方式存在:以后每个戴歪帽子冲进会议室坚持己见姑娘会带着点安妮影子;每个在婚姻陷阱里抬起头说不女人会想起凯眼神;每个觉得自己不够好女孩重看《安妮·霍尔》都会突然笑出声想'原来我这样子也挺可爱'……
这些都是黛安留下最珍贵遗产--不像星光那样遥远璀璨,但像家里暖黄路灯,永远亮着等我们回家抱抱脆弱但依然努力活着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