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者网报道,美国当地时间4月22日,白宫新闻秘书莱维特在记者会上宣布,特朗普总统将于5月13日至16日访问沙特、卡塔尔和阿联酋三国。
而特朗普原定在其上任百日内进行访华的计划,随着中东三国行程的敲定,流产了。
早在1月20日就职典礼前夕,当时的特朗普在接受《华尔街日报》专访时,就信心满满地宣称:"我计划在100天内访问中国,这是修复中美关系的关键一步。"此言一出,立即引发国际舆论热议--毕竟2017年特朗普首次访华时,双方签下了2535亿美元的经贸大单纪录。
特朗普
然而,现实却与承诺背道而驰。3个月来,特朗普政府接连推出对华"对等关税"政策,对全部中国商品加征145%的惩罚性关税,同时还要求中方在TikTok、芯片出口等问题上全面对美作出让步。
美国这种"极限施压"策略,直接导致中美高层对话陷入停滞,同时也引起中美关系紧张。特朗普试图用关税大棒逼迫中国妥协,却忽略了中方的战略定力,他高估了美国的实力,低估了中国的决心和实力。
更讽刺的是,特朗普的"百日计划"还遭遇了"连环暴击":先是4月俄乌冲突的升级消耗了美国更多的外交资源,毕竟特朗普还有一个"24小时结束俄乌冲突"的大话要兑现呢。当特朗普宣布转向中东时,外界也在纷纷猜测美国此举背后的战略考量。
中美关系
事实上,沙特等国在俄乌冲突和加沙问题上的斡旋作用,对急于从地缘冲突泥潭中抽身的美国来说,算是一大助力。
当然,中东土豪国家"多金"的属性,也是特朗普首访地放在这里的主要原因。美国"政治新闻网"就披露,沙特王储萨勒曼已承诺向美国追加6000亿美元投资,以换取美国在中东安全事务上的支持。
这句"换取在中东安全事务上的支持"说得很好听,但其实就是变相的"保护费"。毕竟中东国家长期向美国交"保护费"以换取安全,并不是什么秘密。
沙特王储
另外,特朗普访问沙特,还有一点但值得关注。早在3月份,俄罗斯总统新闻秘书佩斯科夫就透露,不排除普京与特朗普在沙特会晤的可能性。所以此次美俄元首是否会在沙特举行会晤,会是一大看点,因为这场会晤若举行无疑将改变当前的国际格局。
4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用"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十个字,回应了特朗普于22日放出的所谓"若中美谈判完成,将大幅降低对华关税"的言论。这一掷地有声的表态,既延续了中方一贯的原则立场,也暗含对美方的战略警示。
中国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
事实上,中方的强硬态度源于对国际形势的精准判断。数据显示,2024年中国对美贸易顺差仍保持在3.2万亿元人民币,而美国对华直接投资超过1万亿美元,数万家美企在华投资经营。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经济格局,让特朗普的"脱钩"政策沦为空谈。
当然,特朗普的"百日访华"计划破产,本质上还是美国对华战略思维混乱的具体体现。一方面,特朗普团队试图通过关税战重塑中美经贸关系;另一方面,他们又不得不承认"中美经济深度融合"的现实。这种矛盾心态,在美财长贝森特的言论中表露无遗,他是这么说得:我们的目标不是脱钩,而是"战略去风险"。
而中方的"十字箴言",则展现了我们在面对美国关税战时的自信与定力。从2018年贸易战初期的"不愿打、但美国若强加我们也不怕打",到如今的"打,奉陪到底、谈,大门敞开",中国始终以理性态度应对美方挑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