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日起,美政府“至少关门三天”!

2025-10-02 17:12  头条

最近,美国又爆出" 关门"的新闻。很多朋友都觉得匪夷所思:这么强的大国,怎么突然就停工了?其实,这里面既有制度设计,也有现实博弈。今天咱们仔细聊聊,美国" 政府关门"到底是什么意思,又为何会发生。

什么叫美国 政府"关门"?

所谓" 政府关门",并不是美国全境停摆,也不是总统宣布歇业,而是美国联邦 政府 在没有获得国会通过新年度预算或临时拨款案授权时,根据法律不得不暂停大批非核心部门业务。

这个规定源于美国《反亏空法》,明确 政府没经过国会批准的钱一分也不能花。财政年度每年10月1日正式开启,按理本该在此之前通过12项常规拨款法案,实在来不及,还可用"临时续命"方式应急,再细谈细节。如果常规和临时拨款都因僵局搁浅,资金缺口出现,"关门"就势必触发。

美国体制讲究三权分立,预算方案必须先后经众议院和参议院批准,最后再送总统签字。参议院推进议案还需要60票,以防 政府强推。于是各党派各种协商,各自把自己的政策主张,比如医疗、移民、产业补贴、援助海外等条款,全往预算文本里硬塞。这种连锅端的谈判模式,很容易让预算案卡住--谁都凑不齐关键票数,资金无法拨付, 政府部分部门被迫暂停工作。

不过,并非全体人员一同停工。比如空管、警察、海关、邮政、监狱等基础设施和安全岗位依旧照常运转,社保金、医保报销等款项不会停止。

反之,非必要性项目,比如国家公园、博物馆纷纷闭门谢客,科研拨款延迟;数十万联邦职员只能沦为无薪休假。但通常等停摆结束,他们仍能拿回这段时间的工资。

" 政府关门"会拉低美国社会的办事效率,对经济活动及信用产生拖累。有时甚至导致全球市场波动。

本轮"关门"的症结在哪里?能持续多久?

明知拖"一刀",影响巨大,为什么美国还是顶着风险陷入"关门"?这里面既有制度门槛,也有现实矛盾。

首先,流程门槛高,预算法案得同时过众议院和参议院,还得总统签字。参议院需要60票才能启动表决,所以两党必须求同存异,达成一套各方都勉强接受的方案。结果呢?双方各端出自己的版本,塞满自身诉求,互不让步,这样程序就卡住了。

其次,本轮最大争议之一,是奥巴马医改相关资金是否延续。一派认为疫情之后全民医保福利应该继续补贴,否则几百万参保人的保费将暴涨,对老百姓和市场都是打击。另一派则坚持,那些激励政策本就是非常时期临时加码,现在应该让补贴自然终止。他们主张只做短期财政续拨,资金先续上,政策改动留待后续单独谈判。

实际上,各 政府部也有分歧,有人更希望先保障正常运作,有人坚持让特殊措施到期。至今都无法统一意见。

还有一个难点,就是移民与边境议题。这次一方把医保问题与非法移民的福利挂钩,反对资金流向外籍人口。另一方不满将敏感政策塞进技术法案,主张拆开,优先续拨维持运转。

这些核心政策交错,造成两党谈判空间收窄," 政府关门"成了死扣。

白宫方面,既表示愿意协商医疗福利,也释放出硬化立场,将事件纳入内部调整与项目压缩讨论环节。

至于这次"关门"能撑多久?关键取决于接下来是否达成妥协:可以选择仅续拨,不掺杂政策,将具体期限写清楚;也可能针对医疗资金做短期过渡,期满复审;或者干脆将移民和医保相关议题拆出来分别讨论,使临时续贷顺利过关。

一般来说," 政府关门"持续一两周就算比较长了,如果民调压力加重,两院安排跨党派投票,议程变化明显,白宫立场走软,都预示僵局即将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