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相信不少朋友都发现,身边感冒、发烧的人似乎变多了,社交媒体上也频频有人分享自己"二阳""三阳"的经历。与此同时,知名歌手陈奕迅确诊新冠肺炎,其巡回演唱会不得不延期,这一消息更是引发了大众对新冠疫情的高度关注。那么,当下新冠疫情的真实情况究竟如何?我们又该如何应对?
据中国疾控中心发布的2025年4月全国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哨点监测情况显示,在3月31日至5月4日的监测期内,门急诊流感样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从7.5%一路飙升至16.2%;住院严重急性呼吸道感染病例中,新冠阳性率也从3.3%上升到了6.3% 。从区域分布来看,南方省份检测阳性率高于北方省份,不过部分阳性率上升较早的省份,疫情增幅已经逐渐趋缓。而从年龄层面分析,15岁及以上年龄段的阳性检出率目前处于首位。
不仅内地新冠病毒检测阳性率呈上升趋势,中国香港和台湾地区也出现了类似情况。香港自三月中旬起,新冠病毒在社区的活跃度持续上升,污水监测数据显示XDV变异株流行率上升,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还通报了两宗儿童感染新冠严重个案;中国台湾近期新冠疫情同样上升,就诊人次较前一周大幅上升66%,疫情已连续5周上升。
不只是我国,全球范围内新冠感染都有上升的趋势。世界卫生组织指出,欧洲地区新冠阳性检出率超过了20%;东南亚多国随着雨季来临,新冠疫情风险增加。比如新加坡,在今年4月27日至5月3日这一周,冠病病例估计增加至14200例,高于前一周,平均每日住院病例也有所上升 。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此次新冠病例的增多呢?
1. 病毒变异:新冠病毒是一种极易变异的病毒,当下主要流行的JN.1系列变异株和XDV系列变异株,它们的传播特点和免疫逃逸能力与之前的毒株有所不同,这使得病毒更容易传播,也增加了人体再次感染的风险。
2. 人群免疫力下降:距离上一次大规模的新冠疫情已经过去一段时间,人群自然感染所产生的抗体逐渐衰减,疫苗提供的保护效力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降低。再加上2025年2月我国经历了三年来最弱的流感季,人群整体免疫力处于相对低谷,这就给了新冠病毒可乘之机。
3. 社会活动与环境因素:随着社会全面恢复正常运转,人员流动和聚集日益频繁,尤其是五一假期前后,大规模的人员流动为病毒传播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天气逐渐转热,人们在空调房内停留的时间增加,室内通风条件变差,也有助于病毒的传播。此外,国际航班自3月开始逐渐恢复,境外毒株输入的风险也相应增加。
4. 防护意识松懈:不可否认的是,现在很多人对新冠的防护意识已经明显下降,戴口罩的频率降低,日常消毒等防护措施也不再像以前那样严格执行。这种防护意识的松懈,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病毒的传播。
面对新冠阳性率的上升,大家不必过度恐慌。国家传染病医学中心主任张文宏指出,全球新冠感染已进入波动性区间,此次感染整体就诊人数相较于去年秋冬季高峰存在一定程度降低,不会对医疗资源和人群造成严重疾病负担 。而且,病毒学专家常荣山认为,此次新冠流行即将达到顶峰,并且不会持续太久,预计五月中旬将是波峰区域,到6月5日前后,全国哨点医院流感样病例的新冠阳性率会下降到8 - 10%左右,不会影响到高考 。
虽然大规模疫情爆发的可能性较低,但我们也不能掉以轻心,尤其是老年群体、多种患有严重基础疾病患者,新冠病毒对他们可能是致命的。那么,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该如何做好防护呢?
1. 做好个人防护措施:在人员密集场所,如医院、商场、公共交通工具等,务必佩戴好口罩;勤洗手,保持手部卫生,减少病毒接触传播风险;多通风,尤其是在室内环境,保持空气流通,降低病毒浓度。
2. 关注自身健康状况:一旦出现发热、咽痛、咳嗽等呼吸道症状,应及时就医,避免延误病情;如果家庭或单位出现聚集性病例,可以先进行抗原自测,必要时进行核酸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和隔离感染者。
3. 重点人群加强防护:老年人、慢性病患者、孕妇等重点人群,要更加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必要时可以接种疫苗加强免疫,提高自身免疫力。
4. 合理储备药物:可以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储备一些治疗新冠的药物,如抗病毒药物等。但要注意,药物不能随意服用,一定要遵循医嘱。
新冠疫情虽然再次活跃,但只要我们保持警惕,做好科学防护,就一定能够有效应对。让我们携手共进,共同守护自己和家人的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