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俄罗斯打赢了,我们或要做3件事

2025-11-17 14:46  头条

俄乌战场变局已成现实,不是隔岸观火,而是全球利益版图的直接冲击。

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攻势愈发猛烈,西方制裁不断加码,国际秩序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动荡。

不只是"邻居的战争",而是全球博弈的新起点

2024年下半年,俄罗斯对乌克兰的能源设施发动了近年来最大规模的打击,几百枚导弹和无人机齐上阵,乌克兰的电网再一次被"掀了锅"。

别小看这些行动,它直接让欧洲冬季能源供应紧张,乌克兰老百姓的生活雪上加霜。俄罗斯这种打法不是一天两天了,每到关键节点就会用能源卡脖子,这背后其实是对欧洲和美国的威慑,更是对全世界释放"俄罗斯还能再干一百年"的信号。

与此同时,俄军在前线也有新动作。扎波罗热、哈尔科夫方向的村庄相继被俄方宣布控制,哪怕美国智库说"还没形成包围圈",但俄罗斯的舆论攻势已经开始。

普京一句"我们对关键城市已形成合围",其实更多是打心理战,试图动摇乌克兰士气,也在向西方放话--你们再不妥协,局势就不是你们能控制的了。有意思的是,美欧媒体一边强调乌军还没输,一边又担心俄军步步紧逼,显然西方阵营的信心也在动摇。

我们再把视野拉回到我国。其实,俄乌战争每次升级,我国都处在被牵动的位置。别忘了,2024年以来,中俄高层互动频繁,合作范围从传统的能源、原材料扩展到制造业、科技、金融和高端物流。

大家都知道,西方对俄罗斯的制裁越来越狠,俄罗斯向东转、加大对亚洲的依赖,已经是既定事实。我国这边,一方面要保障能源安全,另一方面也在积极布局在俄投资,更深度嵌入俄罗斯的经济肌理。

但风险也是实打实的。比如,西方动不动就加码制裁,"长臂管辖"一挥,全球金融、贸易环境就会变得紧张。

我国企业一边要抓住俄罗斯市场的机会,另一边又必须小心翼翼地绕开西方的"红线"。所以,这几年我国推动本币结算、建设独立支付系统,就是要降低对美元体系的依赖,给自己多留一条路。

俄罗斯的电商市场、电力基建、环保政策等领域都在快速发展,2025年俄罗斯电商规模预期创下新高。不少我国企业不再只是简单出口,而是直接投资建厂,把"制造在俄罗斯"变成常态。这一方面是抓住了俄罗斯市场的红利,另一方面也是应对全球供应链不确定性的主动选择。

但说到底,这些只是表面,真正的考验还在后头。如果俄罗斯在乌克兰取得重大胜利,西方压力大概率会转向我国。到时候,如何稳住自己的朋友圈,才是关键。

我国要做的,绝不是孤军奋战,而是利用好像金砖国家、上海合作组织这样的多边平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扩大我们的国际朋友圈。只有"朋友多了路好走",才能在复杂多变的国际环境中进退有据。

同时,未来面对美西方可能的新一轮遏制,光靠被动防守肯定不够。我国得在关键产业链和核心技术领域下功夫,比如芯片、稀土、航运、造船等,提前做好"卡脖子"风险应对方案。

要敢于在对方敏感领域亮剑,实现精准反制,但也要把握好分寸,既能有效遏制对方,又能把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说白了,就是要让对方知道,我们不是好惹的,但也不是乱来。

主动谋划,才能不被动挨打

再往深里说,如果俄乌战后国际格局真的出现大变动,欧洲安全重建、乌克兰战后复苏这些议题都会摆上台面。我国完全有理由、也有能力参与其中,主动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推动联合国宪章原则,争取更多话语权。

乌克兰的重建需要巨额资金和技术力量,我国在基建、电力、通信等领域有绝对优势,这既是商业机会,也是我国提升国际影响力的好时机。

当然,所有这些布局,归根结底都得建立在风险可控的基础上。俄罗斯的营商环境近年来有所改善,但地缘政治风险、法律不确定性依然不可小觑。

我国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必须强化风险评估和合规体系,不能只看短期利益,更要有长远打算。毕竟,一旦踩到西方制裁的"红线",付出的代价可能是血的教训。

还有一个细节容易被忽视,那就是我国如何在复杂的国际金融环境中保持主动。推动本币结算、建设不受SWIFT管控的支付网络,是降低外部冲击的关键。

近两年中俄贸易里本币结算的比例越来越高,这就是我国金融自主权提升的具体体现。只有在金融安全上有自主权,面对外部变化时才能更从容。

说到这里,其实我们已经很清楚了:这不仅仅是对一场战争的应对,更是对整个国际体系变局的提前布局。

我国要做的,是把握住中俄合作的战略空间,发挥好自身的产业链优势,同时用好外交、金融、科技等多重工具,化解西方可能的围堵和挑战。我们既不能被动跟随,也不能盲目冒进,而是要在动荡中找到自己的节奏和节奏感。

历史从来不会因为谁准备不足而停下脚步。俄乌战场的每一次变化,都是对全球格局的再塑。我国只有提前布局、主动出击,才能在风暴来临时稳住阵脚。

有人说,真正的大国不怕风雨,怕的是不敢面对风雨。下一个变局会不会是我们的机会?或

许只有走下去,才知道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