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关税悬顶:泰国向美国交出了哪些"保命牌"?
为避免关税大棒落下,泰国此次妥协堪称"大出血"。根据泰方提交的提案,具体让步包括:泰国承诺大幅增加美国玉米、大豆进口量,这直接冲击了泰国本土农民的利益。泰国是全球最大的大米出口国,玉米种植面积达300万公顷,但美国要求泰国在现有进口量基础上再增加40%,以缓解其农业州的政治压力。
更关键的是,泰国同意重新审查美国猪肉进口规则,此前因非洲猪瘟风险,泰国对美猪肉实施严格限制,此次妥协意味着美国猪肉将以更低门槛进入泰国市场,可能挤压本土畜牧业生存空间。在能源领域,泰国承诺增加美国原油、乙烷和液化天然气进口,这与其推动能源多元化的战略相悖。泰国原本计划在2030年前将可再生能源占比提升至30%,但此次妥协可能导致其对美国能源的依赖度上升。工业方面,泰国同意下调汽车、电子产品关税,尤其是电动汽车零部件关税从20%降至10%,这直接利好特斯拉、通用等美国车企,但会削弱泰国本土汽车产业的竞争力。
美国长期指责泰国在数字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领域设置壁垒。此次提案中,泰国同意修订电子商务法规,允许美国数字平台在泰开展金融服务;加强对美国药企专利的保护,延长部分药品的独占期;并承诺在政府采购中给予美国企业国民待遇。这些措施虽未直接涉及关税,但将重构泰国市场竞争格局,为美国企业打开更多利润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