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是,联合声明公布后,特朗普在记者会上也对华做出保证,他表示,"中美关系将全面重启",并承诺"关税不会回到145%的水平",理由是"145%的税率意味着脱钩,因为没人会交易。"但同时也警告,若90天内未达成协议,关税将"大幅上涨",只是"不会达到脱钩程度"。
有分析指出,这番表态暴露了美方的战略矛盾。一方面,特朗普急需通过关税下调缓解国内经济压力--4月美国通胀率攀升至5.8%,港口货运量暴跌30%,零售商库存告急。另一方面,为维持对华遏制姿态,美方仍保留10%基准关税,并将半导体、量子技术等关键领域排除在协议外,试图通过"制度化关税"为后续施压留后手。
说到底,尽管日内瓦会谈取得突破,中美经贸关系的结构性矛盾仍未消除。虽说联合声明中设立的"三级磋商机制"和"紧急熔断条款",为后续谈判提供了框架,但核心分歧--如高科技出口管制、市场准入、产业链重组--仍需漫长博弈。此外,美国中期选举临近,政治风向可能再次扰动谈判进程。
而且,关税只是中美经贸摩擦的一部分,未来还有技术、投资、安全等多个领域存在深层次问题。但无论如何,对中国来说,此次博弈最重要的经验在于:必须坚持自己的节奏,不被外部压力打乱阵脚。不迎合、不退让、不自乱阵脚,这才是与美国打交道的正确方式。
总之,短短50天之内,中国硬刚美国对等大棒的阶段性成功--让美国认识到了行为禁区,认识到不可为的红线在哪里。中国能完成一次从被动应对到主动回击,再到谈判桌前扳回一局的全过程,背后靠的是制度的执行力、经济的韧性和政策的预判。中国在这场博弈中守住了立场,赢得了主动,这也给了世界一个启示--霸凌手段终将反噬,合作共赢仍是不可阻挡的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