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值得注意的是,这次中美经贸谈判,还取得了两个意外之喜:一是降税幅度远超市场预测的50%,二是仅一轮谈判便达成共识,打破了过去需多次首脑会晤的惯例。那么,特朗普政府为何在50天内从"极限施压"转为"握手言和"?
分析来看,主要有两点:一方面,美国企业界和市场的反应并不支持这一轮加税。高达145%的加税幅度,让许多美企叫苦不迭,尤其是依赖中国产业链的制造业和零售行业首当其冲。原材料成本迅速上升、供应链无法短期替代,这种经济后果让美国内部的抵触情绪越来越明显。
另一方面,中方迅速做出对等反击,显示出"不怕事也不躲事"的姿态。中国并没有陷入被动,而是迅速采取了两手准备,短期内顶住了冲击,稳定了出口大盘,并且通过严厉且具针对性的反制措施清楚表明态度:中国不是会退让的国家,也不会被"极限施压"击垮。
美国人也不是没见过对抗,但像中国这样硬杠到底、毫不让步的对手,还真不多见。这种强硬姿态直接打乱了美方的算盘,本想通过高压逼中国让步,结果反被拖进了成本上升、市场焦虑的泥潭中。
回头看,这短短一个多月的交锋,其实已经把中美之间能走多远、能走到哪儿摆上了台面。事实说明,所谓的"贸易脱钩"不仅没有操作空间,也根本无法在现实中长久存在。这一次美方取消91%关税,本质上就是对现实的低头,也是对自身政策不可持续性的承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