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岛内将举行一场被称为"大罢免"的投票行动,政治气氛几乎已经燃到沸点。而就在这关键节点前的两天,蔡英文突然出手了。23日晚上,她在社交平台发文称:"7月26日,作为一个民众,我会去投票,表达我对民间团体的感谢。"看上去像是一次温和、理性的表达,实则不简单。
岛内舆论第一时间炸开了锅,他们认为这不是简单的"我去投票",而是蔡英文在释放政治信号--她这番话留了很大的空间,既没有明确说支持罢免,也没说反对,但这就够了,她发声了,于是绿营支持者便能安心了,甚至觉得她"及时出场"。
更关键的是,这样的表态既不影响蔡英文的政治形象,又不背负任何风险。罢免若成功,她是"背后发力"的推手;失败了,她也只是"表达民意"而已,无需承担任何责任。有分析认为,这波操作的背后,其实还有更深层次的考虑。
蔡英文长期与"英系"紧密绑定,但在她卸任后,绿营的权力逐渐向赖清德集中,"英系"的分量被明显削弱。尤其是最近赖清德办公室主任陈羿伶穿着军服,高调喊出"打掉重练",明显是对蔡英文过去八年的施政不满。在这个时候,蔡英文轻轻松松发个文,不仅拉回存在感,还把球踢回给了赖清德,算计得明明白白。
事实上,这次罢免投票表面看是蓝绿对决,实则是赖清德的政治豪赌。他手上没多少筹码,既缺乏足够民意支持,也没有掌控民意机构的主导权。大罢免是他试图翻盘的一次关键布局,如果能够通过罢免行动削弱蓝营力量,那他未来在议会推动法案、掌握预算,就不至于处处掣肘。
所以,他必须动作快、狠、准。为了达成目标,最近赖清德也是连续出了3招:第一招是酝酿出访行程,试图制造外交声量。据台媒透露,赖清德不久后将窜访中南美洲,重点当然不是去所谓的"友邦",而是"过境"美国。他想通过"美台互动"造势,传递自己"被国际认可"的信号,为岛内选情加温。这种操作,民进党过去用过多次,哪怕只是机场过夜,也要配上一波强行解读的舆论攻势。
第二招是打"反陆"牌。台陆委会日前高调炒作所谓的"大陆干预岛内政治",声称"罢免投票是绿色恐怖"的说法是大陆媒体在操控舆论。他们试图通过制造所谓"外部敌人"的方式,让民众误以为投反对票是在对抗大陆。
第三招则是军武造势。赖清德近期大幅推动军购计划,包括采购5万多架各类军用无人机,还有美国提供的M1A2T坦克也在近期运抵台湾。这些动作为的就是营造"战备升级"的氛围,再搭配上对大陆"心理战""认知战"的控诉,企图转移岛内对罢免行动本身的焦点。赖清德希望营造一种"罢免不重要,抗中才是正事"的氛围,把话题引向安全议题。
那么,这三招到底有没有用?从目前来看,岛内反应两极。绿营媒体卖力宣传,但群众似乎没有被打动。大多数人更关心的是民生,而不是赖清德有没有和美国握手,更别提,无论他怎么"外宣"或"强军",岛内经济和民意现实才是决定性因素。
赖清德那边搞得热火朝天,解放军也没闲着。7月21日,中国兵器工业集团在内蒙古展示了一场"反无人机体系实战演练",核心主角是OW5激光武器系统。这东西厉害在哪?不需要导弹,不用子弹,只要几秒激光,就能精准击毁目标,而且能连续打、转火快、反应快。这一系统在面对大规模无人机袭扰时表现尤为出色,台军那些即将装备的几万架无人机,在它面前只能算"靶子"。
当然,解放军这边不只是展示,还一直在执行常态化的绕台军演,特别是在赖清德"窜访"计划公布后,大陆态度更加强硬。说到底,不论台当局如何折腾,两岸统一的进程不会因为一两场罢免投票就有变化。台当局越是玩"台独"的把戏,解放军就越会把军事存在推到他们眼皮底下。
总的来说,这场大罢免表面是岛内政争,实质牵动的是台海安全的底线。蔡英文打破沉默,是为了重拾影响力;赖清德连环出招,是在押注未来政治生命;而解放军的持续动作,则是一次又一次地警告台当局--统一不会因为谁上台、谁下台而有丝毫动摇,两岸结局是注定的,赖清德若是执迷不悟,只会成为被打掉的那个"杂质",翻不起一点风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