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月逢初四雨,一月九天晴”

2025-10-24 16:00  头条

时间过得真快,农历九月份已经进入第四天,昨天是霜降,早上起雾打霜的季节已经到了,早晚温差大,注意添衣保暖。

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今天农历九月初四,秋雨淅淅沥沥落个不停,街头行人裹紧外套,菜市场里大妈们边挑白菜边念叨:"这雨下得邪乎,怕不是要冻掉下巴?"老祖宗留下的农谚里,九月初四的天气,竟藏着今冬冷暖的"终极剧透"。

一、九月初四下雨,真会"冻哭三九"?

"不怕初四晴,就怕初四雨。"这句在华北农村流传百年的老话,可不是随便说说。农民们最怕九月初四落雨--雨水一多,土壤湿度飙升,刚播下的冬小麦种子容易烂在地里,出苗率直降三成。更邪门的是,老辈人发现:初四这天下雨,接下来一个月能下九天雨,阴冷潮湿的天气里,连家里的老母鸡都缩着脖子不肯下蛋。

今年九月初四,全国多地"应验"了这句农谚。河北张家口清晨结霜,山西农民发现麻雀聚在屋檐下"抱团取暖",黑龙江五常燕子南归滞留冻死,而江南一带则阴雨绵绵,连巷口的桂花都开得蔫头耷脑。气象专家解释:九月初四的冷空气活动,往往预示着西伯利亚高压提前"发力",冬季冷空气可能像开了闸的洪水,一波接一波往南冲。

二、农谚里的"天气密码":这些老话准得吓人!

老祖宗的智慧,藏在每一句土得掉渣的农谚里。

1. "九月初四晴,一冬凌;九月初四阴,一冬温"

在陕西关中,老农们至今保留着"九月初一查三样"的习俗:看晨露结不结霜、麻雀聚不聚堆、烟囱冒不冒直烟。若初四这天晴空万里,甚至地面结了薄冰,那准是冷空气提前"占场",今冬大概率"凌冬"--屋檐挂冰棱、河面冻三尺,连皮匠都愁得直叹气:"皮衣没人买,老婆要改嫁!"

2. "霜降在月头,大雪封门;霜降在月尾,春节穿袄"

今年霜降恰逢农历九月初三(月头),老话应验了。内蒙古牧民发现黄羊提前两周南迁,东北的蚂蚁窝筑得比往年更高,连南方的桂花都反常地"二次开花"。气象局监测显示,北极海冰面积较常年减少12%,西伯利亚高压蠢蠢欲动,12月可能迎来"断崖式降温"。

3. "月逢初四雨,一月九天晴"

这句农谚更狠--若九月初四下雨,整个月里晴天屈指可数。山东农民深有体会:"秋播时土地湿得能踩出脚印,小麦苗刚冒头就被泡烂,来年收成得打对折!"而今年九月初四,华北平原的阴雨天气,恰好与农谚描述的"九天晴"模式高度吻合。

三、今冬是"冻哭"还是"暖如春"?农谚VS现代气象,谁更准?

一边是口口相传的农谚,一边是卫星云图和超级计算机,今冬的冷暖到底听谁的?

农谚派:"三九冷不冷,就看九月初一!"今年九月初一,内蒙古清晨出现"三白"现象(晨霜白、哈气白、水面结薄冰),符合"初一见霜,寒冬早降"的特征。而岭南地区则流传"九月初一晴,烤火到清明",若初一晴朗,今冬可能冷得持久。

科学派: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显示,2025年8月赤道中东太平洋海温偏低1.2℃,已达拉尼娜事件标准。这种"冷相位"通常导致东亚冬季风偏强,2008年南方雪灾、2021年"霸王级"寒潮均发生在拉尼娜背景下。不过,全球变暖可能让今冬呈现"前冬暖后冬冷"的特点,1月中旬至2月上旬或现极端寒潮。

结论:农谚是经验系数,科技是精确算法。老祖宗的智慧提醒我们尊重自然规律,而现代气象则让我们提前做好准备--比如,华北农民已根据"白露早耕田,秋分无生田"的农谚,抢在9月底前完成冬小麦播种,避免幼苗遭遇冻害。

四、今冬生存指南:老祖宗的智慧+现代科技,双保险!

面对可能的极寒天气,咱们普通人该怎么应对?

1. 听农谚的:

"九月初四不宜嫁娶、不宜开市"--老辈人认为这天阴雨多,办喜事易生波折。

"九月初四不倒垃圾、不倒尿盆"--怕霉运跟着雨水进家门,虽是迷信,却藏着对自然的敬畏。

2. 信科学的:

能源保障:参照2021年德州大停电教训,家庭储备应急电源、充电宝,手机24小时充电。

健康防护:心脑血管患者11月前完成体检,备足硝酸甘油等常用药。

交通预案:冰雪多发区更换雪地胎,学习北欧"冬季驾驶课程",刹车时别猛打方向。

3. 最接地气的:

南方杂交稻种植区:关注"寒露风"预警,深水保温防冻害。

城市居民:羽绒服、暖宝宝、雪地靴提前备好,别等降温了才挤商场。

结语:

九月初四的雨,是自然敲响的警钟。老祖宗的农谚里,藏着对天地的敬畏;现代科技则让我们"未雨绸缪"。今冬是"冻哭三九"还是"暖如春日"?或许答案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学会了用智慧和科学,守护这片养育我们的土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