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亲眼看见日本人的时候,他并没有感到害怕,时局动荡对一个成长在游击区的孩童来说,是习以为常的事情。大概在他九岁、十岁期间,读了两年私塾,后来村里办小学,他又读了半年小学。"当时在1942年,我就读了抗日高小,给学费还管饭,当时已经很好了,但是在后来,遇到了大饥荒,高小也办不下去了,太困难了,我就在1943年休学半年。"冯子臣回忆说。
从小在游击区长大,他经常能见到打游击的共产党、民兵等爱国人士,这对年幼的他来说,耳濡目染,看到、听到的事情早已印刻心中,对共产党也产生了深深的崇拜之情。
促使他主动加入共产党、为革命干事业的,是经常听到长辈、街坊邻里夸赞"共产党对老百姓最好",潜移默化地,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冯子臣就有了加入共产党的想法。在家中,他排行老大,父母起初不同意他参加革命,但他深知没有国家的强大,何来小家的安稳,他毅然加入革命队伍,为革命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
少年心中树榜样 励志跟随共产党
他不再上学,直接参加了党的工作。"1943年麦子丰收后,我没再去上高小,直接去工作了,当时村里人给介绍去共产党的运输站,在菏泽的安陵集(现为安陵村,隶属菏泽市牡丹区大黄集镇下辖村,当时是鲁西南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中心)以为是搞运输的,实际上是鲁西银行,属于工商管理局管辖。"冯子臣笑着回忆说,"见了指导员、所长,当时指导员还考了考我,让我读了一段新民主主义理论,后来一个负责人把我带到了挨着安陵集西南方向的小村庄。"
放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时局动荡,很难评价一名小小年纪的少年能够像现在和平时期成长的少年一样,学习知识是最大的渴望。在那样的场景下安稳读书成了奢望,有志少年们满眼所见"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的凄惨,心中那为国、为家的种子在萌芽、在燃烧,冯子臣与许多励志少年一样,他要跟随共产党干出一番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