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派新闻注意到,10月21日傍晚,该烤肉店此前在某社交平台发布的用玉米作为燃料的视频已经下架。
事实上,这不是"玉米用作燃料"首次引发争议。2024年5月,大连一家烤肉店,因烤肉的燃料是玉米粒,被顾客举报"浪费粮食"。上述举报顾客表示,自己是从农村出来的,知道粮食得来不易,这些玉米看上去颗粒都比较饱满,他觉得当燃料烧了是在浪费粮食,心里很不是滋味。
对此,当地农业部门工作人员表示,店家用粮食当燃料不可取,不提倡商家这种行为。

玉米。图/《农民日报》
就"玉米用作燃料"多次引发的争议,《农业日报》官方账号也发表过多篇评论文章。21日晚,《农业日报》再度发布题为《玉米当燃料,助农还是糟蹋》的文章:"说到底,这不是一个单一问题,而是整个粮食产业链条的构建问题。好玉米,一颗也不能糟蹋;差玉米,也得给它找个合规合理的'归宿'。好粮好用、差粮巧用,才是真正的'颗粒归仓'。"
【3】专家:农作物资源利用的方向,不应是"禁止"或"鼓励"这么简单
10月21日,针对这一争议,九派新闻采访了两位粮食安全领域的专家。
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研究员李国祥说,粮食的使用要遵从"优先序",首先保证食用,其次是饲用,再次是用于工业范围的深加工等其他用途。当确定粮食不能食用时,个人对其进行处置(如焚烧等)并不违反法律规定。不过,若处置方式存在不道德属性,即便不涉及违法,行为人仍可能面临社会舆论的谴责。
南京财经大学粮食和物资学院教授钱龙也对此持有同感,他表示,农作物是否适合燃料化,并非线性固定结论,而是在保障粮食安全的前提下,基于"食用优先、饲用次之、工业能源再次之"的原则去使用,而不是越过。
从具体类别来看,其一为非食用生物质残余物,如秸秆、稻壳、玉米芯等粮食副产品;其二为残次粮或损失粮,例如因降雨导致粮食霉变,或因虫噬、灾害、病害等品质下降,既不符合国家食用标准,也达不到畜禽饲料标准的粮食,将其转化为乙醇或直接燃烧,是实现资源闭环利用的合理选择;其三为市场条件下结构性剩余的农产品或粮食。
谈及店家用玉米作燃料的行为是否属于浪费,钱龙表示,烤肉店的行为是一个局部的个别现象,对于宏观的粮食上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更多是对于社会的观感和价值导向带来的冲击效应。"这可能会传递一个错误的信号,比如说粮食也可以当柴烧了,这个信号可能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如果被无序地效仿,可能会引发一些负面效应。"
钱龙补充,在粮食过量的情况下,若相关行为的初衷是为农户拓展销路、降低因销售渠道不畅造成的损失,其本质符合市场经济规律,不应简单 "一棒子打死"。此类行为在小范围开展具有一定可行性,但不宜宣传或扩大规模。对于此类行为,虽不应在个人层面的选择加以苛责,但整体上并不适宜倡导。
另外,他强调,不能简单地把"收益高等同于资源配置合理",合理的资源配置应是合格的粮食在"食用、饲用、工业用"这种渠道中的合理配置。
对于"玉米用作燃料"是"浪费"还是"物尽其用"这一争议,钱龙表示,应用"辩证法"看待,看到事物的两面性。一方面理解公众对于"粮食浪费"的忧虑,这是珍惜粮食良好的文化传统;另一方面,从纯粹商业与资源循环利用来看,若烤肉店使用的是非食用的残次玉米,或特定情况下当地过剩的玉米,那么小范围内的此类利用具备一定合理性,既能帮助农民消化库存、减少损失,也实现了"变废为宝"。
钱龙建议,关于未来农作物资源利用的方向,不应是"禁止"或"鼓励"这么简单。要从技术层面,推动更高效、清洁的生物质利用方式;制度层面,明确各类资源的利用边界与标准;宣传层面,普及科学的资源观,坚守并弘扬中华民族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通过多维度协同发力,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大前提下,实现农作物与粮食资源的物尽其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