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又称"冬节""贺冬",是"二十四节气"的第22个节气,也是冬季的第四个节气,于每年公历12月21-23日交节。冬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南端,太阳几乎直射南回归线(又称为冬至线),太阳光对北半球最为倾斜,太阳高度角最小,是北半球各地白昼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
冬至也是太阳直射点北返的转折点,这天过后它将走"回头路",太阳直射点开始从南回归线(23°26′S)向北移动,北半球(我国位于北半球)白昼将会逐日增长。
古人讲:"阴极之至,阳气始生,日南至,日短之至,日影长之至,故曰'冬至'。"冬至日,是北半球各地一年中白昼最短的一天,并且越往北白昼越短。在北极圈以北,这一天太阳整日都在地平线之下,成为北半球一年中极夜范围最广的一天。冬至这天,北半球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少,比南半球少了约50%。冬至节,民间习俗众多,比如祭祖、吃汤圆、吃饺子、吃羊肉等等。
冬至属于一个非常重要的时间节点,古人经常会根据这天具体天气情况,然后对后续的天气进行一个预兆。在古代,由于科学技术不发达,人们很难对天气进行精准预判,只能根据一些生活经验,总结出了很多实用的农谚俗语,来指导农业生产和生活。
那么,2025年春节冷不冷?雨雪多不多,冬至的农谚其实就告诉了我们答案:"春不寒,冬在头,冻死鬼,冬在尾"。
一、春不寒,冬在头
"春不寒,冬在头"的意思是,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上旬,那么来年春天就不冷,不用担心出现"倒春寒"天气。
冬至在月头,说明节气提前了,气候也会跟着提前,冬天来得早,去得也早。如果冬至在上旬,到了来年正月的时候,天气就已经开始回暖,春暖花开得比较早,不会有倒春寒。如果冬至在中旬,说明节气来得正好,冬天不冷也不热,是一个正常的冬天。如果冬至在下旬,说明节气来得很晚,那么冬天冷的时间就比较长,容易出现倒春寒的天气。
类似的农谚还有"冬至在月头,无被不用愁",说的是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上旬,那么接下来的冬季就会比较暖和,人们不用盖太厚的被子,也不用担心来年出现倒春寒。"冬至在月头,大寒年夜交",说的是如果冬至节气在农历十一月上旬,那么来年大寒节气就会在除夕之夜,也就是说,冬天冷的时间短,寒冷提前到来,提前结束。
二、冻死鬼,冬在尾
"冻死鬼,冬在尾"的意思是,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下旬,那么冬季天气寒冷,整个冬季雨雪天气多,来年春天还可能出现倒春寒天气。根据日历来看,2024年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底,也就是下旬,按俗语的意思,明年春天大概率会出现倒春寒。
冬至在月尾,说明节气推后了,寒冷的气候也会跟着推后,到了来年正二月的时候,天气还会比较冷,容易出现倒春寒。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下旬,那么冬季就会偏冷,雨雪天气也会多一些,来年春天来得晚,还可能出现倒春寒天气。
类似的农谚还有"冬至在月尾,大寒正二月",说的是如果冬至节气在农历十一月的下旬,那么来年大寒节气就会在正月或二月,也就是说,寒冷来得晚,走得也晚,整个冬季雨雪多,天气寒冷,来年春天还可能出现倒春寒。"冬至在尾,寒冷在二月",说的是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的下旬,那么来年二月还会比较冷,人们要准备好厚衣服,提防倒春寒。
"冬至出日头,正月冷死牛",如果冬至这天天气晴朗,那么正月就会比较冷,甚至把牛都冻死了,当然这是一种夸张的说法,不过也从侧面说明,如果冬至晴天,那么正月大概率会比较冷。"冬至天气晴,来年百果生",说的是如果冬至这天天气晴朗,那么来年就会雨水充足,各种瓜果都会迎来丰收。冬至晴天,说明冬季雨雪少,天气干燥,来年春天大概率会有降雨,有利于农作物生长。
除了这个谚语之外,民间和它类似的也有"冬至月初,石板冰酥,冬至月中,赤裸过冬,冬至月底,卖牛买被"。
这句俗语的意思是说,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初,那么整个冬季就会比较冷,河水都冻成了冰,人们走在上面就像走在石板上一样,又冷又滑。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中旬,那么整个冬季就会比较暖和,人们穿着单薄的衣服就能过冬。如果冬至在农历十一月底,那么冬季就会异常寒冷,人们甚至要把家里的牛卖了,买被子来御寒。
当然,这些农谚都是古人根据生活经验总结出来的,有一定的地域性,并不能做到百分之百准确。不过,这些农谚也反映了古人对天气变化的敏锐观察,和顺应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的智慧。
冬至大如年,人间小团圆,让我们在这个重要的节气里,好好陪伴家人,一起吃顿团圆饭,共同迎接冬至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