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日立冬是“忌日”,牢记:1要穿、2要做、3要吃,顺利入冬

2025-11-06 10:19  头条

11月7日立冬,老辈人说这天要"避忌",牢记:1要穿、2要做、3要吃,顺利入冬。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每年公历11月7日或8日,太阳抵达黄经225°,立冬便踏着寒风到来。它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九个,不仅是冬季的开端,还藏着老祖宗的生存智慧。街坊邻里常说"立冬不藏,一年白忙",这不是迷信,而是顺应时节的养生之道,尤其对中老年人而言,守住这些讲究,才能安稳过冬。

立冬节气是冬季里的第一个节气,进入到立冬节气以后,也就意味草木凋零枯落,万物开始停止生长,天气将会变得越来越寒冷起来。

立冬节气作为中国民间传统的"四时八节"之一,在民间有着很多的传统和讲究,尤其是今年的立冬节气在农历的九月十八,正好是农历九月十九"大重阳"的前一天,因此这天的讲究更多了一些。

1要穿:要穿衣添暖

立冬,作为秋季与冬季的过渡时期,标志着冬季的开始,万物从收敛走向潜藏、蛰伏。老话说:"秋收冬藏",在冬天这个寒冷的季节里,人体也要跟随自然,将身体的阳气内藏起来。

《黄帝内经》有云:"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坼,无扰乎阳。"进入立冬节气,气温会显著下降,如果此时不注重保暖,寒气就容易乘虚而入,损伤阳气。而阳气乃生命之本,一旦受损,人体的免疫功能就会受到影响,出现畏寒、感冒、关节疼痛等不适。因此,进入立冬节气要及时添衣,抵御寒气的侵扰。

但要注意,这里说的添衣保暖,并不是说让穿的越厚越好,显然立冬只是冬季初期,没必要整日"重装出行",这里其实是说一些重要的部位要注意做好保暖措施,例如头部,阳气最容易从这个部位散失;颈部,其肌肉薄弱,脂肪较少,御寒能力较差;腹部,这是脾胃所在之处;足部,距离心脏较远,血液循环相对较差。这些部位都是立冬后要着重保暖的,可以通过戴帽子、围巾、穿厚袜子等方式达到保暖的目的。

2要做:早睡晚起、多喝温水

早睡晚起

在古人看来,每个季节都有相对应的作息规律,像炎热的夏天就要晚睡早起,而凉爽的秋天要早睡早起,但到了寒冷的冬天,作息习惯就要调整为"早睡晚起",这是为啥?

冬季阳气潜藏,阴气相对旺盛,早睡晚起的作息方式有助于调和人体阴阳。早睡可顺应阳气收敛的趋势,使人体得到充分的休息和恢复,有助于养藏体内阳气;晚起能让阳气随着日出而逐渐生发,避免阳气过早外泄。毕竟冬季昼短夜长,清晨气温较低,人体在睡眠状态下,各器官功能相对较弱,此时突然起床外出,寒气容易通过毛孔、口鼻等部位侵入人体,而晚起一些,待日出之后,气温有所回升,寒气减轻,再起床活动,可使身体逐渐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

多喝温水

立冬之后,天气不仅寒冷,空气湿度也会降低,气候随之变得干燥。人体在这种干燥的环境中,水分容易通过呼吸、皮肤等途径加速散失,导致体内津液不足,出现口干、咽干等不适。《饮膳正要》中提到:"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而多喝温水,能直接补充人体因干燥而流失的水分,滋润口腔、咽喉,缓解干燥带来的不适。

随着进入立冬,气温降低,人体的脾胃功能也会相对较弱。而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人体才能获得充足的营养。多喝温水就可以温养脾胃,促进脾胃的运化功能。因为温水既不会过于燥热而损伤脾胃,也不会过于寒凉而抑制脾胃的运化。日常生活中适当饮用温水,能使脾胃保持温暖和湿润的状态,有助于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3要吃:吃饺子、吃鸭肉、吃甘蔗

吃饺子

"立冬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在民间关于立冬吃饺子有一个有趣的说法,饺子的形似耳朵,立冬这天吃饺子,寓意冬天耳朵不会冻伤。并且,立冬为秋冬之交,而"饺"谐音"交"含交替、交接之意。古人将立冬视为"交子之时",与大年三十的"岁交"相呼应,故会以饺子应时。

并且,立冬的饺子馅料常为"猪肉韭菜馅",其中猪肉补肾液、充胃汁,韭菜暖胃补肾、下气调营,两者搭配,既温阳又补肾,符合冬季的闭藏之需。

吃鸭肉

立冬当天,还有着"北吃饺子南吃鸭"的说法,也就是北方吃饺子,南方却有着吃鸭肉的习俗。因为南方冬季虽无北方严寒,但湿冷交加的气候特点更为显著。古人认为"湿邪易伤阳气",湿冷的环境容易导致人体阳气郁滞,出现手脚冰凉得情况。而鸭肉富含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及钙、铁等矿物质,既能补充能量抵御寒冷,又因其脂肪易于消化吸收,不会加重脾胃负担。

吃萝卜

"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郎中开药方",立冬吃萝卜是民间的老传统,因为这个时节萝卜刚刚上市,除了营养丰富以外,萝卜在民间也被称作"菜头",立冬吃萝卜有讨个好彩头的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