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之所以如此紧张,是因为它们清楚:一旦乌克兰被牺牲,自己将是下一个目标。三年的军事援助、经济支持可能瞬间蒸发,地缘战略防线也将面临崩溃。它们不能接受自己成为"另一个乌克兰"。

有分析认为,由于在核心利益上的巨大分歧以及缺乏信任基础,俄乌元首会晤的时机远未成熟,更大的可能是俄乌双方官员继续接触,或是在第三方协调下进行一些非正式对话,为未来的高级别会谈铺垫。接下来,"边打边谈"是最有可能出现的局面。就在特朗普高调推动和谈的同时,战场并未降温,反而愈演愈烈。8月21日,俄军导弹击中一家美国企业在乌的工厂,引发严重火灾,导致至少15人受伤;次日,乌军对俄罗斯德鲁日巴输油管道的关键泵站实施精准打击,一度中断了这条向欧洲输送原油的重要线路。战火仍在燃烧,和平却迟迟没有回声。

中国社科院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所研究员 张弘:
"边打边谈"或成常态,因双方既打不赢,也难谈出实质成果,却又都无法放弃政治外交解决危机的手段。当下,俄乌在军事上均无法彻底击败对方,虽俄强乌弱、俄攻乌守,但俄乌冲突本质是俄与西方的战略博弈。只要西方援助不断,乌便不会重大溃败,俄则会被持续消耗,难以摆脱战争困境。
俄乌和平前景并不明朗,未来局势也有着多种走向,若特朗普强压乌克兰接受领土损失,或许可以暂时"冻结冲突",但从根本上无法解决俄乌领土主权的诉求,这种方式也将导致美欧关系紧张,并为未来新的冲突埋下种子;如果泽连斯基在内外压力下,被迫接受某种形式的"事实停火",在乌克兰国内民族情绪高涨的背景下,极有可能导致政治动荡,他自身也将面临未知的命运;而一旦美欧政治意愿和经济能力发生变化,导致乌克兰战场难以为继,战局出现重大转折,也可能将双方拉回谈判桌上。美俄乌犹如在棋桌对弈,各自的规则和目标截然不同,这已然成为一场耐力、意志与心理的较量。短期内也许没有赢家,而真正的破局还远未到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