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绝对总统制"的国家,美国总统拥有远较其它大多数欧美国家总统更大的权力,但相应的,一旦两届任满,他们就会约定俗成地从政治前台隐退,不再出任任何公职,其政治活动充其量表现为充当"党派吉祥物"为本党重要候选人站台。
奥巴马(Barack Obama)自2017年1月卸任后最初也是如此,但近来却大有"破戒"的迹象。根据奥巴马办公室公布的名单,过去6个月里,奥巴马共出席了25场公开活动或发表讲话。他谈及的话题包罗万象,从美国国际开发署(USAID)被撤销到选区重划,再到泰诺(Tylenol,美国著名止痛药品牌)。
近几个月来,他频繁与前众院议长佩洛西(Nancy Pelosi)、宾夕法尼亚州长夏皮罗(Josh Shapiro)、马里兰州长摩尔(Wes Moore,)等与之相熟的著名民主党人磋商互动,举办了几次未事先宣布的与有影响力人士的聚会,试图跟上媒体和舆论风向的快速变化,以便更好地决定如何以及在何处发声。他一改传统上前总统的"守势"风格,一再对特朗普和共和党政府的各项政策,从关税到驱逐非法移民,进行猛烈抨击,并不断纠正被特朗普支持者组成的"让美国再次伟大"(MAGA)阵营口诛笔伐的"进步主义"摇旗呐喊,正面"立论"。

甚至于,就连已经离开民主党的左翼工团主义者桑德斯(Bernie Sanders)首席顾问、进步媒体和内容公司"更完美的联盟"(More Perfect Union)的创始人沙基尔(Faiz Shakir),如今也成了奥巴马的座上宾。
进入11月以来,他似乎正提速重返美国政治前台:这个月的第一天,他不但一日内转场两次,先后在弗吉尼亚州诺福克和新泽西州纽瓦克为民主党州长候选人斯潘博格(Abigail Spanberger)和谢里尔(Mikie Sherrill)助选,还特意拨冗致电半小时给民主党纽约市长候选人马姆达尼(Zohran Mamdani),不仅首次较为明确地表示对其参选的支持,也对自己此前的态度表示"反省"(马姆达尼是社会民主主义者,仅为参选市长加入民主党,长期被老牌民主党人视为异己),更暗示自己有意为其参选充当"顾问"。
在造势集会上,这位前总统列举了特朗普一系列令人疲惫不堪但并非全部的罪行:利用司法部打击政治对手;用忠于自己的人取代职业检察官;解雇功勋卓著的警官,因为他们可能更忠于宪法而不是他;向美国城市部署国民警卫队来阻止根本不存在的犯罪浪潮;移民和海关执法局(ICE)的特工驾驶没有标记的车辆,随意抓人,其中包括美国公民;一位拒绝接受科学论证、推崇伪科学的卫生部长;一位称民主党人为国内极端分子的白宫高级助手;以及一位因发布糟糕的就业数据而被解雇的蹩脚劳工经济学家。
时逢万圣节,奥巴马调侃"我的意思是,感觉每天都像万圣节,只不过全是恶作剧,没有糖果"、"至于总统,他一直专注于一些关键问题,比如把玫瑰园铺上水泥,免得人们的鞋子沾上泥巴;给椭圆形办公室镀金;以及建造一个耗资3亿美元的宴会厅,而共和党则在大张旗鼓地驱逐移民,并针对跨性别者,针对那些性别平等人士。
奥巴马一反惯例地高调重返政治前台意欲何为?要知道作为任满两届的现任总统,他事实上不可能再竞选任何正式公职(尤其在民主党和他本人一再指责特朗普"有意连任第三届"的情况下),如此作为究竟有何意义?

许多分析家认为,自去年大选失利以来,民主党至今四分五裂,群龙无首,面对特朗普的咄咄逼人和予取予求几无招架之力,这让他们越来越担心在明年11月4日的中期选举中重蹈2024年覆辙,因此他们寄希望于推出一位有号召力和高知名度的"旗手",带领他们打赢这"半个周期"的选举战,并首先在先期举行的一系列地方选举中获胜。
相较于佩洛西、贺锦丽(Kamala Harris)、拜登(Joe Biden),前总统克林顿夫妇(Bill and Hillary Clinton)或众议员奥卡西奥-科尔特斯(Alexandria Ocasio-Cortez)等潜在人选,不少民主党人认为"奥巴马的形象和面子更好",尤其此番先期举行选举的两州一市都是黑人及其他有色人种占优、民主党占据优势但近年来正遭受共和党强有力冲击的选区,让奥巴马这个一贯以"黑人代言人"和"进步主义领头人"形象面世的前总统出任"头牌",或能带领民主党绝处逢生,触底反弹。
正如民主党全国委员会主席肯·马丁(Chair Ken Martin)所言,"在我们党内,没有比奥巴马更有影响力、更受尊敬的人了,因此,让他在最后几天来鼓舞士气,意义非凡"。
至于奥巴马本人,自去年"夫妻档"出马逼退拜登,以贺锦丽取而代之代表民主党参选总统以来,其欲在美国政治生活中重新呼风唤雨的态度昭然若揭。尽管本人不能重新参选,但他仍可通过扶植政治代理人达到成为美国历史上首位"黑衣总统"的目的。一些他的政治盟友相信,他希望抓住特朗普重新执政后一系列政策饱受争议的契机,重新凝聚一个以他为核心的、聚集在"反特朗普"共识下的广泛"进步联盟",而他则充当这个联盟的盟主,"虽不能为帝王将相,然帝王将相皆出我门下",并借此奠定自己在美国政治史上的重要地位。
然而他的期望值虽好,实现的愿景却多少有些"骨感"。
奥巴马本人在目标受众中的受欢迎程度未必像他及其支持者所期待的那么好。去年在匹兹堡举办的为贺锦丽助选造势首场大型公开活动中,奥巴马登高一呼,猛烈抨击年轻黑人选民不愿投票给"一位黑人女性候选人"(指贺锦丽),结果成功激发了当地和全美各地黑人男性青年选民的逆反心理,在后来的总统大选投票中发挥了为渊驱鱼,为丛驱雀的负面作用。
这一消极影响事实上至今未能消除,就在11月1日的诺福克站台会后不久,奥巴马站台力挺的弗吉尼亚州长候选人斯潘博格的共和党竞选对手--现任副州长厄里-希尔斯(Winsome Earle-Sears)就公开讽刺奥巴马"前脚在匹兹堡责骂黑人男性不给黑人女性投票,后脚就在诺福克号召黑人选民(诺福克是著名的黑人聚居城市)投票给一名白人男性(斯潘博格),去打败一名黑人女性(她本人),真够虚伪的"。前鉴犹在,如果"匹兹堡效应"一再授人以柄,奥巴马的"贤人光环"一旦幻灭,不论对民主党选情或对他个人政治人设,都将是灾难性甚至毁灭性的。

民主党内讧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进步派"和"民主共和党人"间的矛盾几近不可调和,而奥巴马在去年大选前联合佩洛西"逼宫",被许多民主党人认为是内讧升级的决定一手,"逼宫"的结果是民主党败选,以及败选后的四分五裂和一蹶不振,"重要责任人"之一奥巴马此时想淡化"前科"重新扮演民主党整合的"教师爷",未免对党内人士的健忘奢望过高。正如一位匿名加州民主党人所言,民主党自大选一直内讧至今毫无起色本身,就表明"谁也难以重新凝聚党内共识",而本身就对民主党现状负有重大责任的奥巴马当然不可能是例外。
此外,他密集"出招",不免作用力相互抵消:如对此前看不上眼的马姆达尼临选示好,不仅老牌民主党人啧有烦言(他的重要盟友、纽约州民主党籍参议员舒默Chuck Schumer至今仍未表态是否会投票支持马姆达尼),马姆达尼的"粉丝团"也出现刺耳的反对声(其核心支持群体每天都有上网质疑"马姆达尼叛变"(十多年前马姆达尼曾公开抨击奥巴马"邪恶"),甚至扬言"脱粉"的)。
不仅如此,美国乃至全球范围内,包括"跨性别权力""极端环保"和宽容对待非法移民在内的所谓"进步主义"正快速退潮,而奥巴马对"进步主义"的押宝甚至较其总统任上更加鲜明,这种逆潮流而动的押宝,对于期待重塑"民主党领航者"定位的奥巴马而言,恐未必是什么福音。
现年33岁的民主党铁杆支持者、来自洛杉矶南中心区的州议员布莱恩(Isaac Bryan)一针见血地指出,奥巴马的魅力正在逐渐消退,"我们都必须接受自己不再是最酷的现实,对于新一代来说,奥巴马总统不再像当年对我和上一代人那样魅力四射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