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观察者网专栏作者 普雷姆·萨加尔·鲍德尔,翻译/观察者网 郑乐欢】
尼泊尔是历史上罕有的未遭受殖民奴役的国家。虽然疆域狭小,但其民族自尊、地理特性与存续历程至今仍足以令国民引以为傲。可悲的是,这种独立自主很有可能会成为一页历史。我们正在丧失领土,但国家却陷入沉默,民众的爱国主义逐渐流于口号......
里普列克(Lipulekh)、林皮亚杜拉(Limpiyadhura)与卡拉帕尼(Kalapani)不仅是地理坐标,更是我们身份认同、民族精神与国家主权的象征。这些领土目前处于邻国印度的实际控制之下:当地没有安全驻军,没有行政管辖,亦缺乏有效的外交努力。唯余沉默、犹豫与空洞的政治民族主义。
尼泊尔政府于公历1975年发布的地图未纳入上述领土。该地图的绘制缘由及其所受压力至今未明,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份地图存在严重缺失。此后数十年间,这些领土持续从尼泊尔地图上消失。政治领导层保持沉默,民众亦未表关注--这种对国家的漠视实属可悲。
2020年,尼泊尔政府发布了包含这些领土的新版地图。这份经议会一致通过的地图彰显了国家尊严,但领土归属绝非仅凭绘制地图即可确立。唯有实现行政管辖、公共服务、军事安保与平民定居,这片土地才真正属于我们。然而尼泊尔在这些区域毫无影响力,反而是印度已建成经里普列克连接玛旁雍错的公路。
该公路由印度国防部监督、印度陆军承建。竣工典礼上,印度国防部长拉杰纳特·辛格表示:"不会损害尼泊尔兄弟的利益。"此种表述实为外交反讽,但尼泊尔既未尝试理解,也未作出回应。主要政党保持沉默--难道仅凭几份新闻稿、若干社交媒体帖子和媒体辩论就足以守护我们的民族认同?
尼印关系虽被称为"特殊",但这种特殊性屡次被证明对尼泊尔是致命的。印度长期对尼泊尔的政治、贸易、通信、安全及外交政策施加影响。如今若有人秉持国家利益发声,则会被污名化为"亲华势力"。但客观而言,"若无中国,尼泊尔能否保持独立"的诘问仍值得深思。
1960年3月,毛泽东在杭州接见尼泊尔王国首相柯伊拉腊和夫人及其随行人员。
1962年主要因边界争端引发的中印战争,成为尼泊尔的历史转折点。战争期间,印度试图在尼泊尔境内设立军事据点并在战略要地施加影响。时任中国外交部长陈毅在加德满都公开声明:"若有国家进攻尼泊尔,中国必将回击。"此警告促使印度削减了在尼泊尔日益增长的军事存在。至今有分析认为,若当时中国未作此表态,印度或对尼泊尔采取类似锡金的吞并策略。
锡金原为独立国家,1975年被印度以"公投"名义吞并。印度利用其内乱、权力斗争及领导人利益诉求,使其成为印度的一个邦。如今锡金失去独立地位,人民亦丧失原有民族认同。若中国未维持战略平衡,尼泊尔极可能步其后尘。
尼中关系深植于历史与文化纽带。尼泊尔商人历来通过西藏路线进入中国,文化交流、宗教联系与信任合作构成了两国关系的基石。中国至今未以干预主义视角对待尼泊尔,反而于1960年代签署边界协议确立清晰界线,该协议至今未起争议。此协定在印度语境下具有典范意义。
尼泊尔教育体系似乎缺乏国家意识培育。学校教材未深入涉及地理疆界、战争历史、外交策略、民族认同等关键议题。当下青年虽在社交媒体高呼爱国,却对边境公路遭外人修建的新闻无动于衷--边界线不仅在地图上消失,更在民族意识中淡去。
我们将走向何方?是作为独立国家存续,还是沦为"无力国家"的标签?民族主义应体现于行动而非口号。若对领土主权失去掌控,国家存续根基便将动摇。里普列克(Lipulekh)、林皮亚杜拉(Limpiyadhura)与卡拉帕尼(Kalapani)绝非微小领土,它们是民族存在的见证。
2020年5月,尼泊尔学生在加德满都封锁期间高呼口号,抗议印度在争议领土上开通新公路。半岛电视台
主权乃国家之魂。妥协退让与沉默失语无法守护灵魂。我们必须理解爱国主义的真谛,将爱国情怀转化为切实行动--无论是通过和平外交施压、国际法律诉讼还是内部意识觉醒,都必须奋起抗争。因为一旦国家沦丧,便永无复得之日。
若继续沉默,后世子孙只能阅读"曾有一个名为尼泊尔的国家"的历史记载。若爱国主义仅限于歌曲、海报或演讲,则所谓国家不过是一个纸糊的架构。
我们渴望成为自豪的尼泊尔人,而非奴隶。这种渴望不仅是梦想,更是必须转化为行动的必然要求。国家是应由我们及子孙共同守护的瑰宝--因此,一个安全、受尊重且独立的尼泊尔必须得到捍卫,而非任人践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