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话“七月怕初七”,有啥好怕的?

2025-08-29 13:50  头条

今天,又逢七月初七的七夕。窗外细雨无声,像织女的柔情、牛郎的远望,一点一滴,润在心头。

老人们总说,最怕七月初七一场雨。雨落桐叶,其声清寒,便是预兆整月难干、泥泞相随。农谚在口,却也是忧心于田、怜惜于人。乡村的三多,年年复年年--雨多、事多、情多,每一样,都纠缠着我们的四时沧桑。

今岁七夕,黄昏后打起了秋水样的雨,下得很温柔,却带着绵长。屋檐下,是老母亲手中还未织完的蓝布,竹椅空着,炊烟淡了。有人倚门远望,有人念那"早七夕热死牛,晚七夕要穿棉"的民谚--这世道,好像总是在突如其来的凉意和余温中变换着脚步。

人生也正是如此。中年以后,比起儿时对七夕的期盼,如今更多是对时节冷暖的在意。田野里的庄稼,是虔诚的信仰,也是牵挂的根须;风雨晴晦,不再只是天上的故事,更关乎厨房里的一碗饭、家人的一口安稳。郑板桥曾道:"咬定青山不放松",可村里的老黄牛,也要靠晴好收割,靠一抹好天吃饱过冬。这情,这景,全系于薄云如絮间。

七夕节,本是佳期,却又朴素。院里洒上一把芝麻,挂上细皮巧果、江米条,孩子们都去追捉夜空的流萤,老伴却悄悄许下心愿,愿家人健康、岁岁安然。有人说,牛郎织女鹊桥会,不过是一段美丽的寄托。其实人生大多数时候,并非轰轰烈烈的奔赴,不过你在我身边做小菜,我替你添一把柴,四季平常并肩走,那才是最真的团圆。

进入晚年,我们愈发明白,所谓"三多"--是春多希望,夏多辛劳,秋多收获,冬多静思。一年到头忙忙碌碌,惟有与亲人同度每一个日常,才叫人觉得丰盈。不似年轻时豪言壮语,如今只想将每一粒粮食藏进仓中,将每一句平凡日子,细水流长地过成诗。

有人问:这一路风风雨雨,人生何以为继?我说,既然生于乡野,便当学会顺应天时,守住心地。正如苏东坡所讲,"此心安处是吾乡。"年岁渐长,那些少年时光的故事、父亲耕田时湿漉漉的背影、寒冬炉火边的谈笑,都沉淀在心底,成了不可或缺的温暖。

哪怕今年七月初七是雨夜,也不要叹息。今宵雨打桐叶声,代表着大地的希望,也许下一个晴天,就在不远的清晨。就像七姐未必因为离别而哭泣,她的眼泪亦可能滋养着成长,催促着花开。我们最重要的,便是怀着简单的心,踏实走过自己的春耕秋收。

乡村三多,不光是雨水和庄稼,它是老屋篱落里流传的小词,是黄昏后孩子嬉戏的脚印,是早出晚归后桌上的热汤饭,是携手相守里无言的诗和画。

这一生,不慕繁华,但求心安。无论晴雨荣枯,只要还有家,有爱,有勇气与生活握手言和,便已是最好的年成。

今夜七夕,愿天下人都能珍惜身边的人,守好自己的田园。不负时光,不负缘分,让那些琐碎日子,都化作窗外悠长的雨声,缓慢而温柔地流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