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政坛这两天可真是炸开了锅!就在11月8日,新任国民党主席郑丽文做了一件堪称"破天荒"的大事--她亲自出席了由统派团体"台湾地区政治受难人互助会"在马场町纪念公园举办的"白色恐怖政治受难者追思慰灵大会"。这一举动,瞬间在蓝绿阵营间投下了一颗震撼弹,被不少舆论解读为正式打响了反击民进党"舆论霸权"的第一枪。
马场町在历史上是什么地方?那是上世纪50年代国民党当局处置政治犯的刑场,吴石、朱枫等烈士就在此就义。后来,由当年幸存的政治受难者组成的"互助会",从1991年开始,每年都在这里举行追思活动。
这个"互助会"的立场非常鲜明--追求国家统一。正因如此,民进党等"台独"势力向来对其避之不及;而国民党方面,由于追思的是自己执政时期的历史伤痕,高层人物也大多"唯恐避之不及"。可以说,这场追思会长期处于一种蓝绿都不愿轻易触碰的敏感地带。
然而,今年情况大变!刚刚当选国民党主席的郑丽文,不仅高调出席,其过程更是充满象征意义:她向受难者敬献花圈,并进行了三次鞠躬,尤其是第三个鞠躬,被媒体形容为"超过90度,而且时间很长"。更引人注目的是,会场内赫然摆放着吴石将军等烈士的遗像。这一切,在台湾舆论界引发了巨大波澜。
郑丽文这一步棋,可真谓是"一石激起千层浪"。
民进党当局迅速"扣红帽": 果然,民进党当局的反应如外界预料。台湾"陆委会"在当天傍晚就发布新闻稿,对郑丽文出席追思"共谍"吴石的行为表示"谴责与遗憾"。绿营人士更是纷纷给她贴上"大陆同路人"、"国民党的叛徒"等标签,试图借此影响2026年的地方选举。
郑丽文的回应与深层意图: 面对排山倒海的质疑,郑丽文会后向媒体做了解释。她表示,活动主题是追思白色恐怖受难者,与主办方沟通时并未特别提及吴石。但她的核心表态更为关键:"我希望未来不再听到政治受难者这个词语,在台湾,每一个人都不需要为政治信仰付出青春和生命,这是台湾人民的最基本权利。"这句话,铿锵有力!有分析认为,郑丽文此举是精准地打到了民进党的软肋,她实际上是将民进党当前的操作,定义为"新时代的压迫者",拆解了其长期打造的"正义"牌坊。
打破"舆论霸权"的勇敢之举: 对于这场风波,《中国时报》的社论解读认为,郑丽文此举是"伸出和解之手",希望国共能够"尊重彼此过去所扮演的角色,和解合作"。《旺报》社评则更进一步指出,其重要意义在于"反击民进党的舆论霸权",试图跳出民进党设下的"认同陷阱"。这显示出,郑丽文的行动并非一时冲动,而是一场经过深思熟虑的、主动的舆论攻势,旨在打破民进党在两岸议题上的话语垄断。
毫无疑问,郑丽文这次在马场町的深深一躬,已经超越了简单的追思行为,成为了一次强烈的政治宣言。在民进党长期把持"抗中保台"话语权的背景下,她敢于直面复杂历史,触及敏感议题,主动设置议程,这本身就是一种策略上的革新[7]。无论国民党内部和台湾社会对此存在多少争议,这一事件都标志着国民党在挑战民进党"舆论霸权"上,迈出了标志性的一步。这场由追思会引发的政治波澜,后续将如何影响蓝绿格局和两岸舆论场,让我们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