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专家曾警告中国,立即停止研制该武器!一次就能瘫痪整个美国!

2025-10-13 14:03  头条

2025 年 8 月,美国《世界网络日报》刊载的一篇文章引发全球关注,美国国防部长办公室前安全政策高级分析师迈克尔・马卢夫在文中直言 "中国的电磁脉冲武器一次攻击就能瘫痪美国",并公开呼吁中国 "立刻停止相关武器的研发与使用"。

这一言论并非孤例,此前美国国家地面情报中心 2005 年的机密研究报告早已被解密,其中将中国电磁脉冲武器列为 "足以让技术落后国家打败美军的撒手锏",此类密集的舆论攻势,让这种 "无形武器" 走进公众视野。

电磁脉冲武器的威慑力源于其独特的杀伤原理。这种武器通过释放短暂而强烈的电磁辐射,在电子设备内部形成感应电流,轻则干扰通信信号,重则直接烧毁集成电路与元器件,其效果如同给电子设备施加 "瞬间雷击"。

根据杀伤范围与威力,可分为核电磁脉冲武器与非核电磁脉冲武器两类:前者由核爆炸引发,能形成覆盖数百公里的电磁脉冲场,美国《流行机械》杂志曾描述,大当量核电磁脉冲弹爆炸后,除柴油机外的所有电气化设备都将失效,城市功能会瞬间倒退 200 年;

后者则通过常规炸药驱动,威力更集中,适合 "点穴式打击",可精准摧毁特定区域的雷达、导航与通信系统。

马卢夫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美国对电子设备的依赖程度远超其他国家。美军现役装备中,从 F-35 战机的航电系统到 "福特" 号航母的弹射装置,再到 "爱国者" 导弹的制导模块,几乎全靠电子元件驱动。

美国国防部 2024 年报告显示,其全球军事基地的电力供应、情报传输、武器操控系统中,电子设备占比达 92%,一旦遭遇电磁脉冲攻击,这些装备将瞬间丧失战斗力。

更关键的是,美国民用基础设施同样脆弱,全国 78% 的电力调配依赖智能电网,45% 的金融交易通过电子系统完成,电磁脉冲攻击可能引发连锁反应,导致大面积停电与经济瘫痪。

中国相关技术的发展让美国的焦虑持续升级。美国解密文件猜测,中国已将电磁脉冲战斗部集成至 "东风 - 21" 中程弹道导弹,该导弹射程覆盖西太平洋,可对移动中的航母战斗群实施精准打击。

有军事专家分析,若 "东风 - 21" 携带非核电磁脉冲弹头,在航母战斗群上空 50 公里处引爆,可瞬间瘫痪半径 30 公里内的所有舰载电子设备,包括雷达、通信天线与导弹发射控制系统,使航母变成 "漂浮的铁壳"。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激光反卫星技术上的突破形成了互补威慑,车载 "天盾" 系列激光武器已完成多次试验,未来可通过致盲卫星进一步削弱美军的战场感知能力。

有趣的是,电磁脉冲武器的 "始作俑者" 正是美国。1999 年科索沃战争中,美军就曾使用试验性电磁微波武器,导致南联盟部分地区通信设施瘫痪 3 个多小时,这是该类武器首次实战应用。

此后美国持续推进研发,2023 年公开的 "CHAMP" 巡航导弹搭载电磁脉冲战斗部,可低空飞行并精准攻击地面电子目标,但该项目因技术故障于 2024 年暂停。

反观中国,从未在实战中使用过此类武器,相关研究始终遵循 "防御性国防政策"。中国外交部发言人汪文斌曾明确表示,中国发展先进武器是为维护国家主权,不会对任何无威胁目标构成挑战。

美国的双重标准在武器发展问题上表现得尤为明显。一方面炒作中国电磁脉冲武器的 "威胁",另一方面加速自身高超音速武器研发,尽管其 AGM-183A 乘波体高超武器已于 2024 年官宣下马,但空军 "HAWC" 与海军 "HALO" 两款吸气式高超武器仍在推进中。

这种矛盾态度背后,是对自身技术优势丧失的焦虑。

美国国会研究服务部 2025 年报告承认,在非核电磁脉冲武器领域,中国的小型化与实战化水平已领先美国,美军现有反导系统无法有效拦截搭载电磁脉冲战斗部的弹道导弹。

马卢夫在文章中还臆测,中国可能将电磁脉冲武器用于 "区域冲突",先摧毁敌方电子设备再实施后续打击。但这种猜测缺乏事实依据,中国始终倡导 "不首先使用核武器" 原则,对非核电磁脉冲武器的使用同样持谨慎态度。

军事专家指出,此类武器更多是 "战略威慑工具",其价值在于遏制冲突而非主动挑起战争,这与美国将其用于实战试验的做法形成鲜明对比。

从美国专家的激烈表态到五角大楼的密集报告,这场围绕电磁脉冲武器的舆论博弈,本质是全球军事技术格局变化的缩影。美国习惯了在高端武器领域的垄断地位,当中国在电磁脉冲、高超音速等领域实现突破时,便以 "威胁论" 进行施压。

但武器本身并无善恶,关键在于使用目的,中国发展防御性武器的权利,不会因外部舆论而动摇。正如中国国防部所言,任何国家的安全都不应建立在损害他国安全的基础上,美国与其炒作 "中国威胁",不如正视自身在武器研发上的双重标准。

大国之间怎么在威慑和稳定之间找平衡,这才是考验智慧的地方。家家户户都靠电子设备吃饭,谁不想灯常亮、网不断?未来的科技博弈,说不定就靠谁能握住这个电磁"开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