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中社刊文:若美不追求同朝核战 核武对准美国本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2025-05-03 17:16  头条

2025年5月3日,朝中社一篇火药味十足的军事评论文章引发全球关注。文章标题直指美国--《美国增兵活动将会是进一步增加本土安全不确定性的不明智选择》,核心信息简单粗暴:"若美国不追求同朝鲜的核战争,朝鲜战略核武力对准美国本土的事情就不会发生"。

这已不是朝鲜第一次向美国喊话"核威慑",但这次表态的特殊性在于--它首次将"美国增兵阿拉斯加拦截训练"与"朝鲜核武瞄准美国本土"直接挂钩。一边是朝鲜以"自卫"为名的核威慑升级,另一边是美国强化反导系统的军事动作,朝美之间的"核博弈"似乎正从"隔空对骂"滑向"战术对撞"。这场博弈的背后,是朝鲜数十年核武发展的底气,也是美国对朝政策摇摆的缩影。

"核威慑"新逻辑:朝鲜为何敢威胁"核武瞄准美国"?

朝鲜此次表态的底气,源于其核能力的实质性突破。早在2006年首次核试验时,外界普遍认为朝鲜的核技术尚处初级阶段,但此后其进展远超预期:

从2006年至2016年,朝鲜共进行5次核试验,爆炸当量从3.9级地震提升至5.0级,且试验间隔从数年缩短至8个月,显示其核武器制造能力"已到相当程度",核试验频率与当量飙升。

韩国情报机构曾指出,朝鲜在2016年已接近实现核弹头小型化并搭载于中程导弹,驻日韩美军均在其打击范围内。尽管打击美国本土仍需时间,但这一目标被朝鲜视为"迟早的事",这说明朝鲜的核武器已经实现小型化及与导弹结合。

2023年,朝鲜国防相强纯男明确警告,若美国战略核潜艇等资产部署半岛,可能触发朝鲜核武器使用条件,即"国家遭核攻击或判断即将遭核攻击时",明确了朝鲜法律化"核使用条件"。

朝鲜的逻辑很明确:核武器是"捍卫主权"的终极手段,而美国军事威胁越强,朝鲜核武发展越激进。正如2013年朝鲜外务省声明所言:"核遏制力成了粉碎美国核战争挑衅的法宝"。这种"以核止战"的策略,既是向美国施压,也在倒逼国际社会承认其核地位。

美国的两难:承认朝鲜拥核?还是继续"极限施压"?

面对朝鲜的核威慑,美国的态度始终矛盾。

美国从否认到默认朝鲜具备核打击能力,2009年,美国情报机构首次在报告中列朝鲜为"拥核国",尽管政府嘴上不承认,但行动已将其视为事实。2025年的今天,美国虽未正式承认,但阿拉斯加拦截训练显然默认了朝鲜具备洲际打击能力。

美国长期以制裁和军事威慑回应朝鲜,例如2009年警告击落朝鲜试射导弹,2023年派战略核潜艇入韩引发朝鲜反弹。但制裁效果有限,朝鲜反而借机加速核武研发,迫使美国不得不考虑谈判。2016年外媒曾预言:"朝鲜核能力猛增或逼美改弦更张"。这让美国对朝鲜在制裁与谈判中循环。

然而,美国对朝政策始终困在"先无核化还是先安全保障"的死结中。朝鲜要求先签《终战宣言》、解除制裁,美国则坚持"朝鲜必须先弃核"。2022年朝美谈判僵局中,朝鲜外相李勇浩直言:"美国不放弃敌对政策,朝鲜必须保留核知识"。这种互不信任让双方陷入"行动-反制"的恶性循环。

阿拉斯加拦截训练:美国的"盾"真能挡住朝鲜的"矛"?

此次引发朝鲜激烈反应的阿拉斯加导弹拦截训练,暴露了美国反导系统的战略焦虑。

首先是技术局限,美国陆基中段防御系统(GMD)部署在阿拉斯加格里利堡,理论上可拦截洲际导弹,但测试成功率仅约50%。朝鲜若采用多弹头或诱饵技术,拦截难度将陡增。

其次是战术矛盾,美国一边声称"拦截训练不针对特定国家",一边公开模拟"朝鲜洲际导弹来袭",这种"既想威慑又怕激怒"的姿态,反而刺激朝鲜进一步将核威慑瞄准美国本土。

最后是美国的反导系统更像心理战工具--既安抚国内民众"安全无忧",又向盟友展示"保护承诺"。但对朝鲜而言,这等同于将"核战争假设"坐实,反而为其升级核武提供了理由。

东北亚火药桶:谁在煽风?谁在灭火?

朝美博弈的升级,让东北亚局势更加脆弱。

韩国角色尴尬:作为美国盟友,韩国既依赖美军核保护伞,又担心成为朝鲜首要打击目标。2023年美军核潜艇停靠釜山后,朝鲜立即发射弹道导弹示威,尹锡悦政府的"强硬路线"反而加剧紧张。

中国与俄罗斯的平衡术:中方一贯主张"双暂停"(朝鲜暂停核导试验、美韩暂停军演),但美国增兵与朝鲜核试形成"死结",让外交斡旋空间缩小。俄罗斯则因乌克兰危机与西方对立,或更倾向于默许朝鲜牵制美国。

国际社会的"制裁疲劳"也在显现:2016年朝鲜第五次核试验后,《华盛顿邮报》曾评论:"制裁未能击垮朝鲜,反而让其更坚信核武是生存唯一出路"。如今,这种无力感仍在蔓延。

未来走向:核战争边缘,还是被迫坐上谈判桌?

朝美双方看似剑拔弩张,但"核战争"对两国而言都是不可承受之重。

朝鲜的算计,通过"战争边缘政策"抬高要价,迫使美国接受其拥核国地位,进而换取安全保障与经济解禁。2022年朝鲜曾暗示,若美国签署《终战宣言》,无核化或有商量余地。

美国的选项,要么继续"以盾制矛",赌朝鲜技术无法突破;要么默认现实,转向"风险管控"式接触。后者虽丢面子,但可能是避免冲突的唯一出路。

值得玩味的是,朝中社此次文章末尾强调"保障地区力量平衡",暗示朝鲜不寻求单方面打破现状,而是要求美国停止"增兵威胁"。这场博弈的本质,仍是双方在试探彼此的底线与妥协空间。

核威慑游戏,没有赢家

朝美核博弈如同一场高风险赌局,双方都在加码,却无人敢真正掀桌。对朝鲜而言,核武器是"弱者的终极武器";对美国而言,反导系统是"强者的心理安慰"。但无论是阿拉斯加的拦截导弹,还是平壤的洲际弹道导弹,都无法带来真正的安全。

或许,正如韩国学者金东烨所言:"朝鲜有不屈服美国的那股劲儿",而美国也需要学会与一个拥核的朝鲜共存--无论它多么不情愿。毕竟,在核战争的阴影下,没有谁会是胜利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