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不冷,就看大暑”, 今年冬天会很冷吗?

2025-07-21 09:59  头条

"斗转星移,节气更迭不止。"如果我们把整个周天按天干地支来划分的话,当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未"的位置,同时太阳的位置也刚好到达黄经120°时,我们就将迎来大暑节气。

大暑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当中的第十二个节气,夏季里的最后一个节气,标注着炎炎夏日就是下这一个节气了。

大暑通常在每年的公历7月22日至24之间交节,今年是交节在7月22日这天,通常对应三伏天的中伏,是一年当中最热的时候。

不过,今年大暑有些特别,刚入伏就迎来了大暑,是相对较早的大暑。老话说"早大暑,雨不愁;晚大暑,旱断伏",意味着今年大暑期间不仅炎热,还可能多雨,要注意提防"旱涝急转"出现劳灾。

在《逸周书》中对大暑时节气候特点的解释是:"土润溽暑(溽暑,指潮湿而闷热)。又五日,大雨时行";又曰:"大雨不时行,国无恩泽"。意思是,进入大暑后,当土地变得湿润,天气又潮湿又闷热的时候,再过五天,就会经常下大雨了。如果该下大雨的时候没下,或者下得不合时宜,就好像没有给百姓带来恩惠一样。

从雨带位置来看,大暑时节通常处于我国华北、东北等地区的"七下八上"时期。此时,不仅阳光猛烈,而且降雨会比较集中,暴雨强度大,影响范围比较广、持续时间会比较长,到全年降水量的三分之一左右。

这种高温潮湿多雨,虽不免有湿热难熬之苦,但却十分有利于农作物成长,农作物在此期间成长最快。

明日大暑,在民间有 "大暑当日早看天,一年不用问神仙"的讲法,什么意思呢?

大暑是夏季最后一个节气,正值"三伏天"中最热的时期,此时副热带高压稳定控制我国大部分地区,天气模式(如雨带位置、台风趋势等)趋于稳定。古人发现,这一关键节点的天气特征对后续气候(如秋旱、雨季结束时间等)有一定的指示性。

因此,古人认为,通过大暑这一天的晴或雨,就能预判接下来的气候状况(旱涝)和作物收成,无需去问"老天"和祭拜神仙。

当然,这是一种夸张比喻的说法,意思是表明大暑节气当天的天气情况,对后续天气走势和作物收成至关重要!

那么,大暑当天晴天、下雨都有啥预兆呢?下面看看老祖宗留下的农谚是怎么说的!

一、大暑有雨秋水足,大暑无雨吃水愁

这句农谚流传比较广,从字面意思上来看,大意是说,如果大暑交节当天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秋天雨水可能会充足,不用担心秋旱出现;反之,如果大暑交节当天是个大晴天,或者大暑期间无雨的话,那么就预示后续可能会干旱少雨,连喝水都成问题(夸张的说法),不利于作物生长和获得丰收。

二、大暑一日晴,旱到七月底

这句农谚的意思是说,如果大暑当天是个晴天的话,则往往预示后续天气可能一直少雨,甚至这种干旱的情况能持续到农历七月底。

这样一来,秋天就会出现"秋旱"的情况,。一旦出现"秋旱",就会导致土壤缺水、作物根系受损,影响灌浆成熟,造成减产甚至绝收,还会使秋播作物难以播种出苗。

三、大暑雨如金

大暑时节天气十分炎热,加上多雨,雨热同期,十分有利于作物生长。因此,古人形容大暑时节的雨像黄金一样珍贵,不仅能够促进作物生长,还能缓解旱情。

类似的农谚还有"大暑连阴雨,秋后满囤谷"等,表达的意思相近,也是说,如果大暑期间连续下雨的话,那么就预示着秋天的粮食就会丰收,粮仓都会被填满。

四、大暑热不透,大热在秋后

这句农谚流传比较广,很多农人都听过,意思是说,如果大暑期间不够炎热的话,往往预示着真正的酷热可能会延迟到立秋之后。

老话说"该热不热,五谷不结",大暑本该就是最为炎热的时候,有利于作物生长。但是不热,推迟到秋季里去了(秋老虎),则需警惕秋季高温对晚稻、果蔬的影响。

类似的农谚还有"大暑展秋风,秋后热到狂"等,表达的意思相近。

四、小暑大暑不热,小寒大寒不冷

这句农谚相信大多数人都听过,意思是说,如果在一年当中最热的小暑大暑节气期间天气不热,或者炎热的天气时间推迟的话,那就往往预示着当年冬天最冷的小寒大寒时天气也不会很冷。

冬天不冷可不是好的预兆,因为,冬天不冷降雪的天气就会少。这样一来,不能够冻死土壤的病菌和虫卵,来年春天就会容易爆发病虫害。并且,还不能够缓解来年春天的旱情,对小麦、大蒜等作物不利。

更重要的是,按老辈人总结的经验,冬天不冷说明冷空气推迟到来了,推迟到年后就是"倒春寒",对农业生产的危害更大。因此,人们希望冬天能够寒冷雪多一些。

类似的农谚还有"大暑不热,大寒不冷"、"大暑热得透,冬天冷到抖"、"大暑大雨,百日见霜"、"大暑吹北风,三九冷得慌"等表达的意思相近,都是说大暑期间足够热,冬天才会足够冷。当然,这句农谚主要流行于北方地区,南方就没那么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