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岁高三女生晚自习路上失联,最终遗体在殡仪馆被确认--像一根刺,扎进了无数人的心里。

10月26日,黑龙江尚志市。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夜晚,一名高三女生背着书包走向学校。黑色冲锋衣、藏蓝色校服裤、扎着丸子头--这是寻人启事里对她最后的描述。她本该坐在教室里刷题,却在那个夜晚彻底消失。

"高三"二字本身就像一座山。早晚自习、月考排名、父母的期待、未来的迷茫……这些重量压在17岁的肩膀上,或许早已超出负荷。
警方和家属的沉默、殡仪馆的确认,让"去世"成了冷冰冰的结局,而真相至今蒙着一层雾:她为何走向绝路?

几乎同一时间,黑龙江佳木斯一名18岁女生在晚自习后打车到江边,留下书包外套后失联;今年6月,海南一名高一女生在河道中被找到遗体,生前确诊抑郁症……这些事件看似孤立,却像同一张网里挣扎的鱼。

高考倒计时、人际矛盾、家庭冲突--任何一环都可能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网传女生与母亲吵架,虽未证实,但亲子关系确实是青少年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我们这代家长总说"我当年更苦",却忽略了今天的孩子活在更复杂的评价体系里:成绩、颜值、社交、未来……连悲伤都可能被贴上"矫情"的标签。
海南逝世的女生"性格内向""喜欢独处",这些特质在家长眼中或许是"乖",却可能是抑郁的伪装。青少年往往不擅长直接表达痛苦,而是通过行为释放信号:突然的成绩下滑、失眠、拒绝交流……若这些信号被解读为"叛逆",悲剧便有了温床。

太多家庭把高考视为唯一出路,却忘了教育的本质是培养健全的人。当分数成为亲子间唯一的话题,情感联结便断了。或许我们该问问孩子:"你累不累?"而不是"你考了多少?"
抑郁症不是"想太多",而是需要干预的疾病。黑龙江女生的悲剧若能推动学校设立心理筛查机制,家长学会倾听而非说教,便是对她生命最好的告慰。
18岁的人生不该只有一条赛道。允许孩子失败,接纳他们的平凡,或许比逼他们"成功"更难,但这才是爱的本质。
如果我们继续用"青春期矫情"淡化孩子的痛苦,用"别人家孩子"比较他们的伤口,那么今天的新闻,只会是明天另一个家庭的悲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