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铲车侠"的逆行:12小时与洪水赛跑
王天宇的铲车轮胎很快被洪水没过,能见度不足5米时,救援全靠呼喊声定位。他们将棉被铺在铲斗里防止老人孩子磕碰,一趟趟往返于洪流与高地之间。游客潘女士回忆:"铲车伸到二楼接我们时,铲斗稳得像平地。"与此同时,同伴李大振驾驶冲锋舟救出17人,消防员在他们的带路下避开暗流和障碍物。这种"民间+专业"的协作,最终让100多名被困者脱险。
平凡英雄的精神图谱
"水都淹到驾驶室了,但43岁还年轻,必须冲在前头。"李大振的这句话道出了这群救援者的共同信念。王天宇团队并非首次参与救援--2012年"7·21"暴雨中,他们就曾开着铲车转移群众。而这次,他们更利用工程机械的特性:铲斗的稳定性运送行动不便者,轮胎高度突破深水区。当中国红十字会调拨的2000个家庭包抵达时,这些民间英雄已连续奋战12小时。
英雄背后的思考:民间救援如何与体系共筑防线
葡萄园村的奇迹揭示了民间力量的不可替代性:本地人熟悉地形,拥有设备且响应迅速。但这也引发更深层思考--若将民间志愿者纳入应急培训网络,建立设备登记机制,或能进一步提升救援效率。正如王天宇所说:"我们只是做了该做的事。"这些无名英雄用行动证明,真正的安全感来自每个平凡人的挺身而出。洪水终会退去,但铲斗托起的人性光辉永不褪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