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人:董明珠海归间谍论逻辑槽点多,完全是典型的“以偏概全”逻辑谬误(2)

2025-04-25 14:08  头条

董明珠的"保守选择",实则是用"安全"掩盖"创新乏力"。格力空调业务虽长期占据市场主导,但在新兴技术领域的滞后已成隐患。例如,其2024年研发投入占比不足4%,远低于行业平均水平,而同期美的、海尔等竞争对手通过引进海归人才,在智能家居、工业互联网等领域加速布局。董明珠以"间谍论"为借口,回避了格力在人才评估机制、信息安全体系上的短板。真正的强者,不会因恐惧而封闭,而是通过建立科学的人才筛选流程、技术防火墙和保密协议,在开放中守护核心。例如,大疆通过严格的背景审查与合规培训,既吸纳海归人才,又确保技术安全,这种"风险可控"的开放策略,才是企业可持续创新的关键。

董明珠将"本土人才"与"海归人才"置于对立面,是典型的"非此即彼"思维陷阱。事实上,优秀企业的人才战略从来不是"二选一",而是"兼容并蓄"。例如,小米在组建国际化团队时,既吸纳本土工程师的扎实技术功底,又引入海归人才的全球化视野,最终实现智能手机出货量全球前三。格力若固守"纯本土培养",将导致技术同质化与创新瓶颈。本土高校培养的人才虽熟悉国内市场,但在跨文化协作、前沿技术嗅觉上可能逊于海归。例如,特斯拉上海工厂引入大量海归工程师,将德国工业4.0经验与中国本土供应链优势结合,实现产能三年翻三番,这种"本土化+国际化"的融合模式,才是制造业升

结语:董明珠的"海归间谍论",暴露出部分企业家在全球化竞争中的认知局限。企业若想突破创新瓶颈,必须摒弃"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思维,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与风险防控机制,在开放中守护核心,在融合中激发活力。正如任正非所言:"人才是企业的第一资源,唯有海纳百川,方能基业长青。"格力若想从"空调巨头"迈向"科技巨头",亟需一场认知与战略的双重革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