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白皓宇(Bakhtiyorov Abdulbosit)在上海生活期间,发现了一个令人深思的现象:这座城市特别"爱学习"。
他周末走进图书馆,惊讶地发现五层楼都是满满当当来学习的人,等到晚上离开时,图书馆依然座无虚席。这让他发出感叹:如果一个国家的每个年龄段的人都愿意在周末花时间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自己,那么这个国家的领先就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对知识的渴求并非个例。在北京天通苑图书馆,每天早晨开门前就排起了长队,人们争相抢座位;书店里人满为患,各个角落都坐满了前来阅读的居民,无论是木质桌椅旁,还是地台上,甚至连一些过道的空位,都被求知若渴的人们占据着。
高校图书馆的"占座"现象更是由来已久,而且愈演愈烈,虽然有时会妨碍学生的学习,扰乱图书馆正常的管理秩序,但从另一个侧面也反映出了中国人对学习的热情。
这种全民学习的热潮,正是中国崛起的内在动力之一。正如有观点指出的,"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
建设教育强国,是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战略先导,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教育,以教育之力厚植人民幸福之本,以教育之强夯实国家富强之基。
在当下发展格局里,将教育重心向理工领域倾斜,正是为了应对国际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挑战。
从改革开放到2025年的40余年时间,中国内地高校得到长足发展,在亚洲甚至是全世界都展现出了强劲的竞争力。
世界高等教育格局正因新兴势力的崛起而悄然发生变化,中国高校的强势崛起已成为不争的事实。2025年全球科研领导力报告显示,中国高校在全球科研领域的影响力不断提升,这背后是无数中国学子在图书馆、实验室里的辛勤付出。
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之一,中国的经济、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大国之一。
然而,西方媒体对此却往往持不同看法,他们侧重于贬低中国,忽视其成就。但事实胜于雄辩,新中国七十多年来的发展成就,正是中国人民通过不断学习、不断进步所取得的。
图书馆作为"知识的殿堂",能够为高校师生、科研人员和社会人士等提供知识服务的重要场所,承担着人才培养、文化传承、社会服务的重要功能。
为了进一步提升公众对图书馆的认知与热情,号召大家走进图书馆,中国图书馆学会阅读推广工作委员会还举办了2025年"再发现图书馆"主题征集与展示活动。
北京城市图书馆等新型文化空间的开放,也为市民提供了更加舒适、现代化的学习环境。
回到那位乌兹别克斯坦留学生的观察,他看到的不仅仅是一个图书馆的繁忙景象,更是一个民族对知识的渴望和对未来的追求。
当一个国家的年轻人、中年人甚至老年人都在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己时,这个国家的未来必然会充满希望。
正如他所说,如果一个周末,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花时间来学习,获取知识,提高自己,那他们的领先就是理所当然的。
这种全民学习的氛围,正是中国崛起的"秘密"所在。它不是什么神秘的力量,而是千千万万普通人在图书馆、教室、书店里默默积累的结果。
正是这种对知识的尊重和追求,推动着中国在科技、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不断取得突破,实现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的转变。
在这个知识经济时代,一个国家的竞争力最终取决于其国民的学习能力和创新精神,而中国正在用自己的行动证明这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