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报道,俄乌战争1300多天,俄军就打了一次歼灭战,在马里乌波尔合围了乌军国民警卫第12旅和海军陆战队第36旅,以及亚速营。
在库皮扬斯克战场,奥斯基尔河东面,俄军已经三面合围了乌军第10军团所属3个旅。最后一面则是奥斯基尔河,乌军3个旅几乎很难再逃出生天!
铁钳与地道
俄军的王牌,常年在红场阅兵、被视作克里姆林宫心头肉的近卫第1坦克集团军,从三面发起了压迫式进攻。战场的核心就在奥斯基尔河东岸,乌军被挤压在一个狭小的空间里,背后就是冰冷的河水,退无可退。
被围困的乌军部队,隶属于其第10军团,这可不是什么杂牌军。然而,在绝对的物理分割面前,再精锐的部队也施展不开拳脚。
俄军的控制线,从东边的乌克兰街一直推到西边的希罗基巷,就连马伊街上的东部市政府大楼,也插上了俄军的旗帜。
但真正让乌军防线崩溃的,不是来自正面的坦克洪流,而是一次出其不意的"地道战"。俄国人没有选择去硬啃那些坚固的街垒,而是钻进了城市废弃的煤气管道。小股渗透部队神不知鬼不觉地摸到了市中心,从乌军的背后捅了一刀。
这一招直接撕开了整个防御体系。原本井然有序的防线瞬间被打乱,乌军的有组织抵抗基本瓦解。补给线被俄军死死掐住,通往后方的M-26公路和P07公路,都已被俄军的炮火彻底封锁,任何移动的车辆都会招来致命打击。
面对这种局面,乌军只能化整为零。那些曾经的建制单位,被迫打散成一个个两三人组成的作战小组。
像那位代号"水手"的炮兵指挥官所在的第14摩步旅,现在也只能依靠士兵们躲在地下室里,进行着零星的侦察和破坏行动。这已经不是为了胜利而战,而是为了生存而战。俄军的空间控制,已经完成了从"分割"到"瘫痪"的致命一击。
"看得见"和"打得响"哪个更重要?
当乌军的地面防御体系被打成筛子后,一场发生在另一个维度的猎杀游戏开始了。这场交锋的主角,是俄军那套越来越成熟的"发现即摧毁"杀伤链,和乌军手中为数不多的几件"明星装备"。
乌军的火力支点,主要依靠两样东西。一个是斯洛伐克援助的祖扎纳-2型155毫米自行火炮,它发射的破片弹,杀伤半径能覆盖50到100米,是前沿阵地的守护神。另一个,则是部署在后方约30公里处、大名鼎鼎的"海马斯"火箭炮。
就在被围困前,一套"海马斯"还在忙碌地发射着M-30A1子母弹,试图摧毁俄军的渡河点和补给线。但它们不知道,自己早已成了俄军空中幽灵的猎物。
俄军的猎杀体系,堪称无情。天上有"海雕-30"无人机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侦察,地面则有"柳叶刀"巡飞弹,这种小型无人机能在空中盘旋好几个小时,像秃鹫一样耐心地寻找目标。
乌军的炮兵阵地对此苦不堪言,甚至被迫给每个炮位都配上一个专门手持霰弹枪的士兵,用来防御这些无孔不入的"小摩托"。
但这种防御终究是杯水车薪。一旦"海雕"发现了像"海马斯"这样的高价值目标,信息会立刻传回指挥部。从发现到"伊斯坎德尔"弹道导弹落地,整个过程被压缩到了骇人的10分钟以内。那套正在执行打击任务的"海马斯",连同它的操作人员,瞬间就在爆炸中化为乌有。
这场对决的结果是残酷的。根据俄方的战报,他们已经累计摧毁了37套"海马斯"系统,号称这相当于美国援乌总数的九成以上。
这种核心火力的不断损失,让被围乌军的坚守与突围能力,被一点点地抽干。它也揭示了一个冰冷的现实:在现代战场上,"看得见"远比"打得响"更重要。当你的明星装备被纳入敌人高效运转的杀伤链时,技术优势便不复存在。
远水难救近火
库皮扬斯克的战局,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乌克兰乃至整个西方军事援助模式的现实困境。工厂里的生产计划和遥远的运输承诺,终究是"远水",根本解不了战场上瞬息万变的"近火"。
战场的紧迫感已经拉满。随着最后的补给线被切断,又恰逢秋雨季到来之前地面干爽、最有利于机械化部队进攻的窗口期,俄军显然想在冬季来临前,拿下今年第一个像样的重大战果。有消息称,在清剿行动中,甚至有9名北约顾问级人员被击毙。
而在千里之外的德国,戴姆勒-奔驰的工厂里,正计划为乌克兰生产1000辆Metros军用卡车,在此之前他们已经援助过200辆。这家公司的军事车辆产能甚至准备翻倍。这无疑展现了西方强大的工业潜力。
但这批承诺听起来就像一个遥远的故事,对于那些被困在城里、弹尽粮绝的乌军士兵来说,根本解不了眼下的渴。长期的工业优势和短期的战役需求之间,出现了一条致命的鸿沟。
一旦库皮扬斯克这个控制着奥斯基尔河的交通命脉失守,其地缘政治后果将是灾难性的。
俄军可以轻松沿河南下,直接威胁伊久姆和红利曼,进而可能引发整个顿巴斯北部防线的多米诺骨牌效应,最终让克拉马托尔斯克这样的核心城市也陷入危险。